《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藏传佛教的特异区域

分享到:
   在全民信教的藏族地区,藏传佛教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以斗争的方式求得了一定程度的“佛苯融合”,派生、演化出较为复杂的大派小系,从清初开始形成格鲁派独占鳌头,在整个藏区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其它教派则势单力孤,以零星分布的形式显示其存在于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区域,即原德格土司所辖德格、邓柯、石渠、白玉、同普(西藏江达县)五县地和西藏贡觉县,青海玛多县、称多县、达日县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不是格鲁派“一枝独秀”,而是出现了一个藏传佛教五大派并存的局面。宗教势力依次以宁玛、萨迦、噶举、苯波、格鲁为顺序排列的特异区域。为客观地认识、了解原德格土司辖区所形成的宗教格局奇异现象,本文就德格地区(五县地)的宗教格局概况,成因,以及这一特殊的宗教格局与土司家族政治统治和社会影响的相互作用作简略的记述和肤浅的探讨。

  一、德格地区宗教格局概况

  1.苯波

  同藏区各地现存苯教一样,德格地区今存苯波教是由古代藏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演化而来。这一民族、地区色彩十分浓厚,独立性较强的古藏区原始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因受到藏传佛教的长期影响,逐步演变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佛苯融合,类似于藏传佛教而又独具其传统特点的一个教派。苯波教在德格地区最早出现的时间现已难于追溯,但《隋书》对“女国”(“东女国”,今西藏昌都一带)所作“俗事阿修罗神,又有树神,岁初以人祭,或用猕猴。祭毕,入山祝之,有一鸟如雌雉,来集掌上,破其腹而观之,有粟则年丰,沙石则有灾,谓之鸟卜”的记载,已略记述了公元六世纪时德格一带的苯教早期宗教活动。《德格世德颂》和《旧唐书》记载,公元七世纪末,德格土司家族的先祖噶·东赞去世后,其子孙专权,势大遭嫉。圣历二年(公元699年),赞普器弩悉弄设计诛钦陵及余党二千余人,钦陵弟赞婆及侄子莽布支率部奔唐,噶·东赞之孙赤松顿布则携子阿尼绛巴白(苯教名僧)避难到今康北地区,世代在“旦麻”(原邓柯,今德格)一带传演苯教并繁衍了德格家族一支。各类史料又载,公元八、九世纪之间的赤德祖赞、赤松德赞,赤德松赞、赤祖德赞执政期,土蕃王朝均奉行“兴佛抑苯”的宗教政策,以至西藏地区不少苯教徒为避迫害而东徙,来到今康北一带,使德格地区的苯教势力相应地得到较大发展。

  宋代期间,苯波教作为格萨尔政权的官方宗教,在德格地区仍占绝对优势。十一世纪以后,宁玛、噶当、噶举,萨迦教派相继传入德格地区并获迅速发展,大大地削弱了苯教的实力。元代初,萨迦派在德格地区崛起,致使苯教势力范围进一步缩小并集中分布于今西藏江达县西邓柯、四川省的石渠县和德格县东北部一带。明末(1638年),德格土司向巴彭错与青海和硕特部结为军事联盟,消灭了甘孜县境内独尊苯教的白利土司武装势力,德格地区苯教势力在战乱中同时遭到致命打击,其残存势力随土司扩疆拓土一并归顺,纳入土司兼法王的控制。此后,五县地苯波教在土司不分教派一律扶持的宗教政策下,虽顽强地抵制了各教派,特别是格鲁派的倾轧和蚕食,却一直难以恢复与其它教派争雄的实力,再也没能东山再起。至清末、民国时期,在土司所辖的德格、邓柯、白玉三县,仅保留下来历史较悠久,规模较大的8座苯波寺庙(未含小寺庙)。三县地所存苯波寺庙中,以公元七世纪所建的德格县中扎柯境内的登青寺名望最高。它以每年考核、任命10名“仲壤肥”(苯教最高学位)的教权和声望,招来各省区苯教高僧留寺学法,成为名望仅次于西藏俄日寺的苯教最高学府、康区的苯教主寺。

  2.宁玛

  宁玛派传入德格地区较早。《德格县藏传佛教调查》统计,今德格县境内的绒戈寺为唐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由宁玛(旧瓶)僧人白马绒多扎所建;厄乌寺于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由宁玛僧人西绕绛错主建;今白玉县嘎拖寺则于南宋绍兴二年(1159年)由嘎当巴德西主持修建。据《旧西康省康属概况初稿》记,八世纪末,莲花生大师东赴康区“俄洛”(今四川西北部、青海西南一带)传教途中,曾在金沙江东岸收徒传教,谕其徒众“既向我学佛教,他人来传教当反抗之”,又记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藏王朗达玛毁坏佛法,杀僧焚寺,许多喇嘛(宁玛旧派)逃来康属避难,就是杀死朗达玛的喇嘛(拉隆·贝吉多吉)也逃来过金沙江以东今德格县柯鹿洞村附近避难。无论以上所载是否属实,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公元八至九世纪,宁玛旧派就已传入德格。公元十世纪以后,宁玛派在德格地区获得较大发展,建立了许多规模不等的宁玛寺院并成为德格地区实力较强大的一个教派。元代期间,德格地区宁玛派相继受到萨迦和噶举派的强大冲击,特别是受八思巴的极大影响,致使不少宁玛寺庙,如仲萨寺,龚垭寺,俄支寺等纷纷改奉萨迦,旧土司辖区仅余今白玉县的嘎拖寺,德格县的厄乌寺,江达县和邓柯县的部分宁玛寺院留存下来。明末清初,德格地区宁玛派又获大发展,特别是西藏地方政府为加快对康区的政教渗透,力图削弱德格土司辖区占绝对优势的噶举,萨迦,苯波势力,五世达赖在派遣弟子昂翁彭错到土司辖区扩张格鲁势力效果不佳后,又派遣宁玛弟子白马仁真到德格地区扩展宁玛势力。继白马仁真以“红教主师莲生花曾两次莅临竹庆”为由,于公元1685年主持修建起竹庆寺后,德格地区在清康熙和雍正年间先后建起十多座规模较大的宁玛寺院。在德格土司的扶持下,新建的竹庆寺在僧源和教务活动中奉行了以“丛林制”和“十方制”(即在僧源和教务活动中以僧侣世袭制为主,同时鼓励,倡导各地区、各教派僧人来寺出家或留学)相结合的灵活方式,使宁玛派于清代在德格地区获迅速发展。至清末,形成了土司辖区白玉县的嘎拖寺、白玉寺、安章寺,江达县的木松寺、沈达寺、当拖寺,石渠县的格芒寺、卜空寺,德格县的竹庆寺、协庆寺、腰日寺,邓柯县的中果寺这样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宁玛大寺。在土司辖区内,宁玛派成为拥有一万余名僧侣,60余座大寺院,实力最强大的教派。这些寺庙中,又以德格县的竹庆寺、白玉县的嘎拖寺规模最大、名望最高,1955年十四世达赖授予竹庆活佛康区宁玛派教权后,德格县的竹庆寺当仁不让地成为教权最大、名望最高的康区宁玛主寺。

  3.噶举

  噶举派于十二世纪传入德格地区。《四川省甘孜州地名录》记:南宋高宗时,达波拉吉的弟子,出生于今甘孜县附近的嘎玛巴·都松钦巴于1127年去西藏路过德格时,曾于德格八邦一带立院传教,聚有徒众千人。十二世纪末,出生于德格的止贡巴·仁钦贝主持修建了止贡替寺,开创了止贡噶举后,遣其弟子雄秋能巴返回康区,在今德格县八邦境内修建了八邦寺的前身——止贡噶举雄能寺。十三世纪初,出生于今德格县汪布顶的噶玛拔希赴西藏楚菩寺从都松钦巴弟子崩扎巴学法,于1255年受忽必烈召见,后又拜见元宪宗蒙哥,受其供养,得赐金边黑帽一顶(其黑帽民改前一直供奉于八邦寺),从此形成并开始了噶举派黑帽系的活佛转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