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空是可以舍弃的垢味,若沉睡、梦境以及觉醒之心所现之诸法,仿佛是瞬间即逝的气味,什么也没有,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他空是光明自性,无梦心境所现之法,这种心是胜义善逝如来不变的安乐之心,即自性身,但常存在,绝对不变,是彻底的常、乐、我、净,非自空,而是大乐,即胜义“他空”。空性是无体的目性空,而非无体空性,两者有区别。生灭空性是自空,即无为法空性,他空无体自性空是未生之空性。若从法的根源分析自空和他空,就会产生这样的结论,法源大手印智慧之诸种般若母与法界空性无别,两者相依而不分离。无自性十力等胜义之八万四千法蕴或不可思议的佛法仿佛是已经得到的恒河之沙,被水冲走,是法性无为法正边的功德,非自空。如果把他空再进行详分,还可以分为胜义他空和他法空性等两种。
“胜义他空者,因果摄集之蕴住自空,破此等,谓得他蕴,故说有自空之外的他蕴界,谓此等为空性,从自空善立他性空,即胜义他空”。(7)
“自空”和“他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了自空,才出现了他空。胜义他空是法身无量功德之我,亦可称为大空性。《涅槃经》说:“大空,即般若(智度)”。智度大空是各种形式的殊胜。密教上有大空五不变和明点空六不变之说。如果就五根说,眼等的大空是瑜伽师自证的,诸佛之大身即是大空,金刚无垢月光是大空五不变。
他法空,是指我、有情命、众生、护养者(牲畜)、士夫等因遍计执诸法而空,一切依他起的色,由于世俗蕴、界、处、缘起法、轮回于五道之中的诸有情众生从开始空,这就是他法空义。事物本体空的道理不在于事物本体自身空,而是人们认识上的空,成为他法空的根本。《宝积文殊菩萨藏经》说:“有遍于一切之空性。于此,谓无我、有情、命、士夫、补特伽罗。是故,空性所依空性,从初不于遍计执、依他起诸法上,彼等示空,故为他空。”
前面已经提及自空与他空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认识上,通过分别可以理解自性空性和他法空性的差别,空空和非空空的差别,或者,无体空性或无体目性空性的差别。
三、他空见与三性
三性,指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和圆成实性,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唯识学派(又名瑜伽行派)宗教理论体系的中心观念,是解释实相的主要方法。三性之中,依他起自性是中心。后来的佛护、清辨、月称等人对三性又作了符合自已思想的解释,提出了新的看法。藏传佛教各派都讲三性,其中觉囊派的见解最具有特色。多布巴认为,遍计执性空所依是依他起性,依他起空所依是法性圆成实性,法性圆成实性空所依绝对不存在,是恒常任运住于一切之空性。多罗那他说,遍计执性是指“虚空等诸无为法及升起于分别之色境之有,以及义住名、乱义为名之名义关系、内外中、大小善恶等诸方面由心增益所执的一切”。依他起性是“了知存在于能所执法中之识”,即成为无明习气的依他起,是“有”。圆成实性指“远离自证自明一切戏论,即法性、法界、空性、胜义谛等名之差别。”(8)三者是相互依存而相对的关系。依他起和遍计执是等无真实,“等”者,幻有,是世俗虚妄,世俗无遍计执性,却有依他起;世俗无圆成实性,胜义有圆成实性,故实有。这样遍计执性成为假有,依他起性成为实有,圆成实性既非假有,也非实有,而是无戏论有。若进一步说,遍计执是无之空性,依他起是有的空性,圆成实是胜义空性,只有了解无的空性,才会了解有的空性。这样遍计执是相无自性,依他起是生无自性,圆成实是胜义无自性,圆成实胜义谛是他空,非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