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综论 >>

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宏时期的民间美术

分享到:
摘 要 文章对西藏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宏时期民间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擦擦”脱模泥塑、“风高”旗、“玛尼”石刻、天花彩绘、建筑木雕等的发展历史脉络,表现内容、形式,种类、地域风格特色、审美内涵及其影响等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民间美术,顾名思义产生于民间,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与广大人民的生活习俗、信仰方式、审美爱好相一致的一种艺术。是相对于上层宫庭艺术、寺院艺术、文人艺术而植根于民间,生长于民间千家万户之中,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它也是在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形成的先期传统美术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质野、拙朴的美术个性,世世代代延续不衰,应用最为广泛普及,且生命力极强的大众艺术。

  阿里古格作为藏族古本土自然宗教——苯教文化的发祥圣地、古象雄文明的中心和藏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摇篮,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以象雄称谓的以阿里古格为中心的辽阔的藏西北地区,就已有其独自发展、发祥孕育、自成体系的悠久历史,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有影响的地域文化风格特色和积淀丰厚的民间文化富矿。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复兴,寺院的广建,带动了藏传佛教美术的全面发展,深刻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为藏族民间美术的拓展,作出了积极的铺垫。

  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宏时期的民间美术既延续着远古本土原始美术、苯教文化中石文化、陶文化、岩画及早期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品中单纯质朴的传统,同时又顺应社会文化、宗教信仰文化发展的需求,不断创造、演进和丰富着民间艺术本身的体式种类。尤其是在藏传佛教后宏期,阿里古格民间美术置身于佛教复兴上路弘法的大潮,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保持本土自身深厚传统根基和体貌风韵的前提下,其内容形式、规模水准都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这一时期表现出的许许多多新韵独特的民间美术体式,其内容和形式既是对人为佛教艺术形式的补充、完善和丰富,又是对本土民间美术的拓展和延续。阿里古格佛教后宏时期的民间美术以“擦擦”脱模泥塑、“风高”旗、“玛尼”石刻、城花彩绘、建筑木雕等最具代表性。

  一、阿里古格民间“擦擦”泥模塑

  “擦擦”,是藏语对梵语的译音,起源于印度古代及中世纪中部和北部方言中的一个词汇,意思是“真相”,或“复制”,初指一种与佛塔密切相关的小型脱模泥塑,随着佛教的传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藏传佛教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擦擦”具体指用具有韧性的坯泥灌装在用铜、铁、木、石、陶作成的雕刻有各种神圣持咒,箴言、塔、神佛像的凹型模具里,经过挤压脱胎而成的圆锥体形泥模塑,或是用单面凹凸板压模而成的微型平面浮雕泥模塑。常见的有薄肉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是用于供奉、祈祷、誓愿,传播佛教仪理的较为普及的大众民间宗教艺术品,是佛教文化的产物。

  “擦擦”,常以成千上万之巨数,祭供堆放于朝佛圣地、神山圣湖、名寺古刹、佛塔经廊、玛尼堆石、崖洞树穴、桥头路口等场所。它以精微细腻的刻画,生动活泼的造型,质朴纯真的韵味,玲珑小巧的体貌,绝少张扬的个性特征而别具一格,并以其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采自成体系。是藏族民间美术中与玛尼石刻、风马旗经蟠、酥油塑等宗教艺术争奇斗艳的姊妹艺术。也是雪域藏族人民精神寄托、心灵追求所展示的一朵散发着雪域泥土芬芳的民间艺术之花。

  佛教文化的结晶

  “擦擦”艺术的发展历史十分久远,据意大利藏学家杜齐教授在《西藏考古》一书中考证认为:在塔内存放“擦擦”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古印度的石版塔肚存放圣物的风俗习惯,……在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下卷《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述了印度的“拓模泥像”:“从东印度到三摩咀叶国,国王名罗杜踞跋毛……每日造拓(脱)模泥十万躯,”并说“西方法俗,莫不以此为业”。在涉及这段时间内访问西藏的印度高僧阿底峡的藏文史料中也有进一步的论证。收在大师传说中的一则经历讲到他从印度带来了“擦擦”印模,在他访西藏期间制作了“擦擦”。是他把塔的不同风格介绍到西藏。此外在布敦大师的传记中。我们也能发现如此的记载:“在夏鲁岩窟有小佛龛,内有誓愿法力的泥‘擦擦’阿底峡曾驻锡于此”。由此可知西藏早期使用“擦擦”的习俗与佛塔建筑和“擦擦”印模的正式传入相关联,因为佛塔和“擦擦”这两者之间有仪轨上的密切内在关系。根据对西藏出土文物古迹及史料考证,藏区佛塔的传入定可追溯到佛教正式传入西藏的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王朝时期,甚至更早。

  神圣的宗教誓愿信物

  制作“擦擦”的目的完全是出于宗教信仰、教理仪规和弘佛的目的。藏传佛教认为,所有象征宗教内涵的造像、器物和图符都必然具有灵气,而这种灵气又必须以一定的形式为其表象。如印有观音六字神咒、持咒的经卷、佛教箴言,各种法器、佛器、吉祥物、五谷珍宝以及本文所述之“擦擦”脱模佛塔、佛像填充其塔内,并经过一定的宗教仪礼,由高僧活佛喇嘛煨桑祈祷、颂经加持、注入神意,方能具有超凡脱裕的灵气,也才能成为供奉的宗教圣物,否则仅有躯壳是不能产生神力的。
因此,“擦擦”的使用在藏传寺院和藏族民间是十分普及的。或为寺院的宗教法事,如建寺、建塔、佛陀纪念日、宗教节日、民间祭供祈祷仪规;或作为僧人修行誓愿信物、积累功德;或是为部落、村寨、家族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福运昌盛;或为亲友远行祈求平安顺利,逢凶化吉,万事女如意;或为家人的生老病死、赎过还愿、消灾除邪、多赐善果、来世幸福。根据各自祈祷的誓愿和自己的生辰五行,决定供奉什么类型、那类神抵、佛塔、经文的“擦擦”。

  微缩的神佛大千世界

  藏族“擦擦”脱模泥塑表现的题材无一例外的都是佛教内容,是高深莫测的佛教哲理、教义教规的艺术化、形象化、大众化的再现。其表现的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佛塔类、经咒图符类、神佛造像类三种。这三类“擦擦”在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上又往往兼而有之。佛塔类的圆雕“擦擦”上也有以成浮雕手法表现的经咒图符内容。平面呈高浮雕或浅浮雕的经咒图符类“擦擦”,也兼有佛塔、神佛的造型,不仅使“擦擦”的表现内涵更为丰富,也从表现形式上强化子‘擦擦”艺术的装饰性、文化性和形式美感。

  独特的制作审美理念

  “擦擦”脱模泥塑艺术作为藏传佛教的产物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造型到色彩的确是一种特别使人感到兴趣和令人感动的民间艺术形式。“擦擦”艺术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既受佛教正规传统艺术教义教规、造像量度的制约和影响,它还附带着民间艺术中的多变性、随意性特征。这就了造就“擦擦”艺术庄重活泼兼容、高雅质朴并存、简中见繁、小中寓大的个性特征。“擦擦”艺术的形制一般有圆雕和平面浮雕两类,平面的浮雕制品形制有圆形、半圆形、矩形、方形、佛皇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多种体式,较大的“擦擦”有20多厘米高;小的微型神像高不足3厘米,厚约1厘米。但其制作工艺精美绝伦,这些小浮雕描绘出了受人崇拜的神佛和圣贤的各种精微的形象、有的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三度空间,充分显示出了藏族民间雕塑家的高超手法和超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