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佛道比较 >>

试论道家思想对禅宗心性论的影响——陈建华(2)

分享到:

  (2)精神境界。老子从自然之道开发出社会和个人的理想境界,他以自然无为状态为理想状态,说:“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又说:“我无为,人白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同上)意思是智巧人为是社会的危害,自然无为是理想社会。他强调“自然”是人立于天地之间的本然状态,对人生做出了充分肯定。庄子更以人处于自然状态为理想人格,把处于自然状态的人称为“真人”、“至人”,高扬“自然”意识,强调“自然”意识是人们内在的真正精神。

  道家的“自然”概念对竺道生和慧能一系禅宗心性论的界定、性质和特点有着重大的影响,实际上成为竺道生和慧能禅宗心性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

  竺道生是最早把道家“自然”概念融入“佛性”内涵的佛教学者。佛教《大般涅槃经》有一种观点,就是从非因非果的恒常不变性来界定佛性。而竺道生却运用道家的“自然”观予以解释,认为不生不灭、非因非果是万物的本性,由此进而说“夫体法者,冥合自然,一切诸佛莫不皆然,所以法为佛性也。”(‘法’,指佛法。这是说,体悟佛法就是冥合自然本性,“法”、“自然”和“佛性”三者是同等意义的概念。这里“法”、“自然”是佛性,而“冥合自然”是修行的方法和境界。

  慧能《坛经》是禅宗奠基性的经典著作。《坛经》的核心理论是心性论,心性论的基本观点是性净自悟,敦煌本《坛经》)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是有。……若识本心,即是解脱。”由此提倡“令自本性顿悟”。《坛经》讲的“人性”、“本性”的涵义是指人自身本来具有的属性,也就是相当于道家所讲的“自然”。《坛经》的“本性”说既渊源于印度佛教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观念,又渊源于中国道家的“自然本性”观点,联系“本性顿悟”的说法,应当说,对慧能《坛经》的思想影响,中国的道家超过了印度佛教。这种看法也可以从慧能门人的有关言论中得到佐证。如慧能弟子神会就明确地用“自然”诠释“本性”、“佛性”。他不仅说:“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还说:“佛性与无明俱自然。何以故?一切万法皆依佛性力故,所以一切法皆属自然。”神会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本性、就是佛性。神会还把“无明”乃至“一切法”都归属于“自然”,即都是自然本有,自然如此。竺道生和禅宗吸取道家的自然观念而形成的自性说,启动了佛教理论的深刻变化和思想的重大转轨。第一,把“自然”归结为众生的自性、本性,这就否定了人的外加性、外在性,肯定了人的内在性:对人的主体性的突出,也就会进而高扬人的个性,引发人的个性解放和对自由的追求。第二,道生和禅宗用“自然”来诠释佛性,一方面是把佛性界定为本来自足的心性本然状态,一方面又赋予心性本然状态以超越性,为众生成佛提供了根据。这就在心性理论上把人的个性与超越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结合起来,也在一定意义上调和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属性的基本矛盾,从而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超越的新归宿。第三,对自然本性的肯定和颂扬,导致修禅极富中国特色的宗教实践的方式方法的形成。这就是对人的自性即自然状态的整体直观、内在体验、自我修复为禅修生活的内容和要求,由此也必然强调在“自然”生活即平常生活中发现自性的神圣意义,并产生顿悟自性的方便法门以及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