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人物 >> 高僧 >>

灌 顶

分享到:

  释灌顶(公无561一632年),字法云,天台宗四祖。俗家姓吴,祖籍原住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移居临海章安(今浙江境内)。他的父亲早亡,由母亲抚养。据说他出生三个月,就能学他母亲念佛、法、僧三宝的名称,曰词清楚,成为当时的奇闻。他的母亲将此种异常现象告诉了当地摄静寺僧人慧拯,拯叹曰:“此子非凡”。于是他母亲就以“非凡”。二字作为他的乳名。年七岁,礼慧拯为师,当小沙弥,二十岁受具足戒。他的师父圆寂后,乃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到天台山亲近智顗,从智顗研习教观,成为智顗的入室弟子。陈朝灭亡后,灌顶即随智顗南巡,《续高僧传》卷十九说他“胜地名山,尽皆游憩”。他师承智顗十四年,形影不离,直至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智顗逝世。次年(公元598年)灌顶赴扬州见晋王杨广,呈上智顗的《遗书》和信物,当然是希望杨广对《遗书》中所说的事予以支持。果然不久,杨广即派总管府司马王弘送灌顶回天台,开始筹建智顗生前所要修建而未建的寺院。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寺成,取名“国清寺”。灌顶以寺宇初成,又因杨广夺得太子位,乃出山为扬广庆贺,得到杨广的礼遇。其后杨广又派员外散骑侍郎张乾威送灌顶回天台山,在天台大行布施,并设千僧斋,对寺宇台殿未臻完善者,更加修缮。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杨广派专使持函到天台请灌顶赴京,用词恳切,无论如何,要灌顶随专使成行。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杨广治兵涿州,自任统帅,将灌顶也请到军中,共叙“同学之欢”。唐真观六年(公元632年),灌顶卒于国清寺,世寿七十二岁。

  智顗建立天台宗,得力于灌顶的帮助。如果不是他为智顗有言必录成书,智顗既不会存那么多著述留下来,天台宗也不会有那么多典籍。道宣在《大唐内典录》卷五说:“天台智者,乐说无穷,止观禅门,约心开演,(灌)顶皆总持,一闻糜失”。他在《续高僧传》卷十九《灌顶传》中又说:“智者辩才,云行雨施,或同天网,乍拟璎珞,能持能领,唯〈灌)顶一人”。道宣对灌顶的评价,是切合实际的。又智顗的弟子,人数虽多,而真正称得上入室弟子和继承人的,只有灌顶一人。所以灌顶是协助智顗建立天台宗的主要功臣。

  灌顶一生,除了为智顗的说法作记录整理成书外,他自己亦有一些著作。道宣的《大唐内典录》卷五载有六种十三卷,它们是:

  《四念处观》四卷、《天台山国清寺百录》五卷、《金光明行法》一卷、《修禅证相口诀》一本、《天台智者大师利传》一卷、《杭州真观法师别传》一卷。

  关于灌顶的著述,郭朋先生在《隋唐佛教》第二章中列举灌顶的主要著作有八种,其中除《智者别传》、《国清百录》、《真观别传》三种与《大唐内典录》卷五所记相同外,还有五种是《内典录》未记载的。这五种是:

  《观心论疏》五卷、《涅磐经疏》二十三卷、《天台八教大意》一卷、《涅磐玄义》二卷、《南岳记》一卷。

  综上所载,灌顶的著述总数应为十一部,四十卷。灌顶因俗家住在章安,故史称“章安大师”他的一生,为协助智顗建立天台宗,付出了辛劳,功不可没。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智顗的“真如缘起论”。如他在《观心论疏》中说的“是论终唯令观心者,只为心是如来藏,具足一切佛之知见......他继承其师的遗志,弘扬其师的学说,为天台宗的创立和发辱,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故天台宗人尊他为四祖。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