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道场 >> 其他 >>

浙江寺院文化概述(2)

分享到:

   佛塔是佛教寺院的一部分,一般都建于寺院左右,很少建于中轴线上,建造佛塔起源于印度,梵文名窣堵波或浮图,亦译为“塔婆”,后来简称为“塔”,俗称“宝塔”。佛塔起初是保存或埋葬释迦牟尼舍利的建筑物(据佛教文献记载,释迦牟尼入灭后,他的遗体火化,结出了许多晶莹明亮、击之不碎的珠子,这就是舍利。这些舍利被当时的八个国王取去,分别建塔加以供奉。另外还有释迦牟尼一生中有纪念的八个地点,如诞生地、成道处、初转法车仑处和涅槃处等,建造了八个灵塔)。中国佛塔是把印度的建筑形式和中国的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最初多为木料结构的“木塔”。由于塔身高,容易遭到雷击和发生火灾,寿命又较短,故逐渐发展为砖造的“砖塔”。有用砖造后,每层又建木料回廊,以供游人登临眺望的“砖木塔”;也有纯用石料、铜、铁或琉璃砖等建成的塔。佛塔的平面以正方形和八角形的居多,也有少数六角形和十二角形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大都是七层或九层,也有十三层或十五层的。从塔的外形来分类,则有多层塔、多檐塔(亦称密檐塔)、瓶形塔,金刚宝座式塔等。
   浙江佛塔众多,具有很高建筑学和艺术上的价值。杭州六和塔现存的砖基塔身,曾为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清光绪二十六年重修时又加塔的木檐外廊。须弥座束腰部分,刻有神人、飞仙、花卉、走兽等砖雕,浅施玄色。这些砖雕是十分珍贵的宋代彩雕实物资料。杭州白塔用白石雕砌而成,为八面九层仿木结构的多层阁式石塔,上置铁刹。白塔建筑严谨不苟浮雕精细生动,是现存五代吴越末期仿木构建筑中最精美、最真实、最典型的一座,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均很高。功臣塔是钱鏐建造的诸多塔中最早的一座塔,保留了唐代的建筑风格,是浙江省现存最早的一座楼阁式方形塔,历史建筑科研地位重要。湖州飞英塔是一座奇特的塔,在我国是孤例,里面是一座雕刻精致的石塔、外面笼罩着一座壮丽的砖木结构。龙游湖镇舍利塔在宋塔中自成一类,塔虽是仿楼阁式木塔的形式,但又适应砖结构的特点,独具匠心,制作精巧,在我国塔中是不可多得的。
   石窟是开凿在河畔半山崖上的佛教寺庙。佛教石窟在印度原是佛教僧侣的住处,释迦在世时就已存在。早期的石窟开凿于僻静山林间,那里人迹罕见,环境雅静,宜于静思。一般是开凿岩窟成一长方形,入口处开有门和窗,窟内中央是僧侣集会的地方,两边作为住房。后来发展成礼拜窟和禅窟两种形式:礼拜窟雕有佛像,供人瞻仰礼拜;禅窟供僧侣修禅、居住。印度现存的佛教石窟以位于南印度德干高原文达雅山悬崖上的阿旃陀石窟最著名。
   中国的石窟开凿约始于3世纪,盛行于5-8世纪,到16世纪基本结束,主要类型有僧房窟、塔庙窟、佛殿窟和大像窟等。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西部、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地区,著名石窟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唐代以后石窟的开凿转向南方。杭州飞来峰石窟,是我国唐代以后石窟的代表,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飞来峰似一座巨大的山石盆景,沿着溪涧的摩崖峭壁上,雕刻着自五代至宋、元时期的石刻造像330余尊,其中元代造像67龛116尊。冷泉溪南侧的弥勒像是飞来峰造像群中最大的龛。造像欢眉大眼,一手按布袋,一手执念珠,袒胸踞坐,自然生动。两侧围绕着十八罗汉,依山势布局,或静或动,姿态各异。是南宋时杰作。而其元代造像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兄弟民族的艺术特色,或容相清秀、体态窈窕、或气魄雄体、形象威武、或面容丰满,婀娜多姿,都是线条流畅,刀法洗练,是元代的成功之作,在我国古代造像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外,杭州烟霞洞中的十八罗汉造像技巧熟练、线条简洁明快,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佛经所说罗汉的,性格和思想,洞口的观音和大势至立像,脸型丰满,姿势静雅、形态自然、比例匀称,是雕刻艺术中的佳作。
   佛教石经指镌刻在石上的佛经。一些佛教徒为使佛法永存,防止佛经被毁,仿儒家镌刻石经之例,把重要经典刻于摩崖、石柱的碑版上,以便永久保存。摩崖石经,指刻于自然岩石上的经,杭州松木场弥陀寺所刻的大字《弥陀经》刻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可以说是全国最迟刻的摩崖石经。唐长庆四年(824年)刻于杭州西湖弧山石壁的《法华经》,属碑版石经——指刻于碑版嵌于寺院墙壁或藏于山间石洞中的经。
   刻版印刷是中国特殊的文化艺术之一。各地寺院中保存着不少古代刊刻的具有文物价值的佛经和图书,这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浙江杭州和其他地区从五代末年起,已有大批刻版技术熟练的工人,刻印了不少佛经。现存最古的浙本是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吴越国王钱镠倡刻的陀罗尼经(雷锋塔内藏经),字体工整,和后来杭州刻的小字佛经相似。近年浙江龙泉塔下发现的北宋初年刻的佛经残叶,字体宽博,和南宋官版书相似。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的全书的总称。我国现存汉译大藏经,是自后汉以来,直接和间接从印度和西域各国输入的写在贝叶(贝多罗树叶)上的各种佛经原典翻译过来的。自汉至隋唐,都靠写本流传。到了晚唐才有佛经的刻本。浙江刻本有宋安吉州思溪园觉院、资福禅寺大藏经,元杭州路余杭县大普宁寺大藏经等。

     三、浙江寺院——广阔的文化园地

   佛教文化对于汉民族的文学、艺术影响巨大。寺院犹如一座花木葱郁、流光溢彩的广阔的文化园地。不但留下了建筑、雕塑、五金、土木诸方面的能工巧匠之绝艺,而且还留下了大量历史名人的题刻和对联。国清寺山门的楹联:
   古刹著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运播
   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三涧胜迹长新
   30个字简明深刻地描述出国清寺的悠久历史和美好景观。
   同样,天童寺“天王殿”园瑛法师写的石柱檐联:
   溯晋代开山历唐宋元明清太白法灿辉海外。
   从佛门稽古计汉满蒙回藏天童僧光耀人间。
   36个字写出了辉煌历史和在国内外的深远影响。
   阿育王寺天王殿的石柱楹联:
   阿育造浮图其数八万四千惟斯独者
   萨诃求舍利已历一十二代仰此常灵。
   写出了阿育王寺所藏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来历、历史和群众心目中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