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道场 >> 陕西 >>

长安区香积寺

分享到:

   香积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区境内,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善导圆寂,其弟子怀恽为了纪念善导的功德,修建丁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唐朝的香积寺位于古都西安城南约35华里处,地当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这里南临氵高河,北接风景秀丽的樊川,氵高河与  河汇流萦绕于其西,整个寺庙幽而不僻,静而不寂。唐代诗人王维的《过香积寺》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香积寺清幽静温的情景: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洋曲。安禅制毒龙。

   当时的寺庙规模宏大,有“骑马关山门”的传说,据《隆禅法师禅》载,这里“禅木灵划,凌岁寒而独秀,叶暗花明,逾严霜而霏萃。岂直风高气爽,声闻进道之场,故亦临水,面菩萨会真之地。又于寺院造大宰堵波(注:即佛塔),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级……重重佛事,穷鸳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昆丘之异宝。”当时,武则天和唐高宗都曾来此礼佛,并“倾海国之名珍”、“舍河宫之秘宝”,赐给香积寺。因善导在长安拥有众多信徒,这里又供奉着皇帝赐给的法器、舍利子,前来瞻仰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极盛。

   善导(613—681年)是唐代弘扬净土宗的佛教代表人物,后人称他为“莲花第二祖”。净土宗又称莲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通称“三经一论”)为主要经典。它主要宣扬西方有个极乐世界,那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人们只要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佛)的名号,就可“往生极乐国土”。善导读了《观无量寿经》后,被净土宗的思想所打动,觉得这种修持方法最易解脱。为了求得净土宗的真话,他到东晋慧远创建的江西庐山东林寺访求道津,后又到山西石壁山玄中寺拜净土宗高僧道绰为师,经过5年的学习,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专心传播净土宗。

   善导平日持戒极严,常事乞食,除研读教义,劝化他人外,总是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传说他念佛一声,即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声百声光明如前,称“光明和尚”。他用布施来的钱财,书写了《阿弥陀经》数万卷,画净土变相300余壁,把净土宗经典中叙述的人物故事用图画描绘出来。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出土的许多古代写经中,也有善导的作品。

   善导的另一个贡献是营造龙门石窟的大卢舍那佛像。龙门石窟从北魏孝文帝就开始开凿,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隋、唐等朝代四百多年的营造,形成长达——公里,现存石窟1352年,窟龛2100多个,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3680多种,造像10万余尊的大型佛教石窟艺术。这丰富多采的佛教造像艺术中,以善导主持修造的以大卢舍那像为主的奉先寺群像雕刻为最佳。这座卢舍那大佛像,通高17.14米,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嘴角微露笑意。两旁,迦叶肃穆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强威武。奉先寺中群像的布局,形体的雕造,神态的刻划,都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体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整个佛宪深40米,宽36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窟洞。

   由于善导宣传的净土宗的修行方法简单易行,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只需住行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就可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对士大夫和老百姓都很有吸引力。经过善导的弘传,“三年后满长安城内皆受化”。他死后,弟子怀恽等将其遗骸葬在长安终南山麓神禾原,立塔纪念,会葬者倾城,盛极一时。

   香积寺是中国和日本净土宗共同的祖庭,是中日两国悠久文化渊源和源原传流友谊的历史见证。唐朝时,来中国留学的僧人把中国佛教各教派的经、律、论典籍带回日本,公元八世纪中叶,善导阐述净土宗理论的著述《观无量寿经疏》等传入日本。随后;善导及净土宗在日本的影响逐步扩大。十二世纪时,日本僧人法然上人依据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创立了日本净土宗。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逐渐成为日本净土宗的根本圣典,香积寺亦成为日本净土宗的祖庭。据1955年日本宗教年鉴记载:日本净土宗有14个宗派,拥有8190座寺院,开办了二所大学,一所学院,一所专科学校,现有净土宗信徒500余万人。

   唐“安史之乱”和唐武宗灭佛事件中,香积寺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宋朝时,净土宗流行,香积寺又得到修复。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香积寺改名为开利寺,不久又恢复了原名。宋元期间,长安衰落,寺庙年久失修,到明嘉靖年间才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

   明万历四十年(1618年),“中甫敦物山人”赵涵子函文的《宿香积寺》一诗中,描写了香积寺优美的自然景色:

   野寺荒原上,登登径转遥。
   禅房穿树梢,珠阁劈山腰。
   坐久花频落,谈深鸟故骄。
   淹留从世钠,寂寞话前朝。

   清朝时,香积寺仍保持明朝的规模,并进行了修葺。直到清末,寺内还保存许多金石文物,仅历代雕刻就有119件。可惜同治年间,香积寺再度毁于兵火。据传日本浪人趁机盗走大批金石文物,寺僧为了保护文物,曾埋藏若干,但至今这些文物下落不明。

   据介绍,清末民国初时,香积寺只有1名僧人,拥有80亩土地,但都被周围的村民耕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中,香积寺的8名僧人分得28亩土地,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到1963年,僧人增加到19人。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僧人有的被迫回乡劳动,有的进厂作工。1978年起陆续有12名僧人返回寺院。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香积寺迎来了新的春天。国务院确定香积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将其他单位占用的土地、房屋、殿堂归还给寺院,国家拨款对香积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使这座千年古刹置放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