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道场 >> 四川 >>

中国佛教十大名山(九)普贤道场峨眉山(3)

分享到:

  历代在峨眉山弘法的僧人数以千计,他们在此修建寺院、译经、讲道、修行,推动了峨眉山佛教的发展,甚至对峨眉山环境的保护、名山的建成,起重要作用。据载,影响较大的有慧持、明果、宝掌、慧通、继业、怀古、别峰、别传等人。
  慧持(337—412),东晋僧人,俗性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净土宗奠基人慧远弟。14岁始读书,但接受快,“一日所得当他一旬”。善文史。与兄共以道安为师,“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后奉师命,随兄东行,初止荆州上明寺,后至庐山修住。数年后至建康东明寺,得到晋卫军王郎琊王王句器重,帮助西域僧人伽罗叉译校《中阿含经》。后还庐山。晋隆安三年(399)立志入蜀传法,其兄慧远苦留不住,感叹说:“人生爱聚,汝乃乐离,如何?”慧持答道:“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遂与兄别,远行到成都,在龙渊精舍,大弘佛法,得刺史毛璩推崇,次年登峨眉山,同当地苦行僧一起,披荆斩棘,辟地为寺,供奉普贤菩萨,号普贤寺。成为峨眉山佛教少数奠基人之一。两年后仍回成都龙渊精舍。后世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蜀人谯纵举兵杀刺史毛璩,自称成都王,举邑纷扰,慧持避乱居郫县中陀寺。谯纵从子道福“凶悖尤甚”,带兵到郫县讨伐,进入寺中。众僧皆惊惧逃走,惟慧持镇静自若。逼至前,仍盥洗如常。道福竟“愧悔流汗”。可见慧持修道之深。晋义熙八年(412)卒于龙渊寺,春秋七十六。
  明果法师,俗性林,四川资州人,曾在北魏道武帝廷下为将,以功封镇南将军。后在泽州问月庵出家,法名太空,别号澹然。回峨眉山住锡,弘扬佛理。时乾明观道士受到感悟,多弃道皈佛,并请明果住观。于是明果改观为中峰寺。这件事被后世演义为“刺蟒救道”的故事加以渲染。
  宝掌和尚,印度人,因左掌心有痣,故名。南北朝时来华,初住成都大慈寺,译经布道,并以善诵《般若经》著称。人们赞颂他“劳劳玉齿寒,似迸泉岩急。有时中夜坐,阶前鬼神泣。”后上峨眉,建庵弘法。《峨眉县志》称峨眉灵岩寺也为宝掌所建。还曾到五台山住融峰华严寺住锡。对佛教在峨眉山、乃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
  慧通禅师,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从洛浦寺元安和尚出家。唐僖宗年间(874—888),自会稽至峨眉山,喜爱这里山清水秀,遂住白水寺,弘扬佛法。他对峨眉山佛教最突出的贡献是四处募化,修建寺院。经他率门人组织修建的寺院有普贤寺、清音阁、华严寺、中峰寺、黑水寺。由于他相信“峨眉山属火”故多火灾的说法,于是分别改华严寺、中峰寺、牛心寺、普贤寺、华藏寺寺名为归云阁、集云寺、卧云寺、白水寺、黑水寺,认为这样可防火灾,保护寺院。峨眉山关于慧通的传说很多。《峨眉山志》载,有一次慧通在普贤寺前突遇洪水,无法过溪,这时一只大虎伏在身边,待他骑上,一跃过溪。后来在此建有一桥,名虎跳桥。
  继业三藏大师,俗姓王,耀州(今陕西耀县)人,在东京天寿院削发为僧,乾德二年(964),奉诏率僧300人去天竺(印度)求法,开宝九年(976)始归。他将请回的舍利、经卷呈献朝廷,得到太宗嘉奖,赐他袈裟一袭,并诏他择名山修习。继业禅师选中峨眉山作庵(即牛心寺)而居,在此译经、讲经、注疏、誊写经文、直至圆寂。终年84岁。由于他通晓佛教经、律、论,又被尊称为三藏。
  怀古和尚,宋代僧人,俗性张,字德成,峨眉县人,出家于峨眉山中峰寺。善作诗,与建南的希昼、金华的宝辶贝贝隹、南越的文兆、天台的行肇、沃州的简久、贵城的惟凤、淮南的惠崇、江南的于昭,被称为“九诗僧”。《峨眉县志》收录他一首《送田锡下第归宁》,诗云:“念彼孤亲去,无成万里归。来程芳草尽,去国故人稀。栈道浮云险,刀州入望微。前期有公介,莫负老莱衣。”他的诗清隽高雅,为时人所推崇,欧阳修等人对他的诗也很赞赏。
  别峰禅师,俗姓李,名宝应,峨眉县人。陆游《别峰禅师塔铭》云:“禅师少而奇警,日诵千言,然不喜有家,成童时,已博通六经及百家之说。”出家后从中峰寺密印为师,深得密印赞尝。后又师事成都昭觉寺环悟大师。其后去过径山,又至保宁、金山、雪窦开堂升座。淳熙七年(1180),住锡径山灵隐,卒于此。同陆游交往甚厚,故陆游为之撰有塔铭。
  别传禅师,明代僧人。俗姓王,名会宗,湖北云梦人。7岁时出家于白鹤寺,嘉靖年间至峨眉山,住锡积圣寺。曾铸3口大铜钟,1口留积圣寺,其他两口分赠白水寺和永延寺。“积圣晚钟”是峨眉胜景之一。钟高2.3米,重12500公斤,钟内外刻有佛经、佛偈、铭文、洪钟疏及捐钱铸钟者姓名等内容。钟声深厚清越,每当它回荡在崇山峻岭之间,常使人浮想连翩。别传禅师于隆庆年间建金龙寺,并按《法华经》字数,在寺周广植楠木,一字一树,共植69777株,取名古德林(又名功德林)。明神宗嘉奖其建寺造林之功,赐号“洪济禅师”。他在峨眉40年,弘法布道,深得僧众敬重。终于京师,年81岁。塔建于峨眉山万年寺前,当时大学士陈以勤为撰《别传禅师塔铭》。

  三、峨眉释与道
   峨眉被视为佛教名山,也曾被视为道教的福地洞天,道教在此也有过很大的发展。据《峨眉县志》载,道教最早传入是在三国时期,而峨眉山最早的道观应当是西晋乾明道士所建的乾明观了。东晋时,著名道士陆修静“好方外游”,曾“西至峨眉访清虚之高躅”。隋唐之际,著名的道士和医学家孙思邈曾来峨眉山采药炼丹,相传今牛心寺后药王洞就是他炼丹之地。《峨眉县志》载,被称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到二峨山猪肝洞隐居,附近“八仙洞”传为八仙聚会之所。唐诗中,相当一些是以道观道士为题材的,如鲍容的《赠峨眉山杨炼士》就是其一,他在诗中吟道:“道士夜诵蕊珠经,白鹤下绕香烟听。夜移经尽人上鹤,天风吹入青冥间。”道士施吾也在《天柱山峨眉道士》中吟道:“古称天柱连九天,峨眉道西栖其巅。”诸多以道教为题材诗歌的出现,反映了唐代峨眉山道教的兴盛。宋代,峨眉山道教也有很大的发展。许多道观,如东岳庙、玉皇观、雷神祠、关帝庙等都是此时新建的。许多地名如“龙门洞”、“仙皇台”、“九老洞”、“三霄洞”、“女娲洞”、“伏羲洞”等都是以道家经典而取名。当时著名道人陈搏(?—989)曾从华山来此修行,并自号“峨眉真人”。后人修陈搏祠,并供其当年写于石上的真迹“福寿”二字。有诗咏此祠:“仙馆三峰下,年华百岁中。梦成孤蝶往,蜕在一蝉空。蕊木笈微言秘,霄晨浩气通。丹遗舐后晰,林遣御余风。布雾沉荒白,餐霞忘暗红。峨眉有归约,飞步与谁同。”元、明以来,道教在峨眉渐趋衰落,许多道观改为佛寺。明万历年间修建的纯阳殿,为当时最大道观,供奉吕祖、三霄之像。但到清代乾隆年间,此观已无道士居住,为僧人所占。至此,峨眉山成为清一色的佛教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