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秀山川
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城北三里处。陶弘景《真诰》云:“山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山为仙霞岭主干进入天台县之一段,是甬江、曹峨江和灵江分水岭,呈东北、西南走向。山有八重,“周回八百里”。由赤城、瀑布、佛陇、香炉、华顶、桐柏诸山组成。最高峰华顶海拔1136米。多悬崖峭壁、飞瀑、云雾和奇峰,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晋代孙绰在其《游天台山赋》序中,对天台山的赞叹很富有代表性,他说:“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元圣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主要的山峰有赤城山、华顶峰、石桥山、琼台山、双女峰和铜柏山等。
赤城山,距天台县北6里,一名烧山,高海拔339米,石皆赤色,望之壁立如城,故名。加之“岩岫连沓,状似云霞”,因又称为“赤城栖霞”,为天台胜景之一。赤城山还有“悬溜千仞”、“飞流洒散、冬夏不竭”的瀑布,及“峥嵘无底,长松蔓艹田田田,幽蔼其上”的“山谷绝涧”,美不胜收。山有石洞十二,散布各处,各具一格,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玉京洞和紫云洞。还有二岩,一名“释笺”,因湛然大师居岩中解释天台宗而名。一名“结集”,因灌顶大师在此弘法而得名。“金钱池”相传则因僧昙兰憩池旁弃金钱于池中而得名。绝顶有七级佛塔一座,为南朝梁岳阳王妃所建。
华顶峰,在天台县东北60里处,海拔1138米,为天台山最高峰。从山顶望去,众峰环拱如莲瓣,唯此山孤峭中立,正当花心,故名华顶。有拜经台,传为智者大师拜读《楞严经》处。有华顶寺,建于五代。还有王羲之墨池,相传王羲之与支遁和尚游天台山,临池取水作书,故名。李太白书堂,传为李白读书处。华顶又称“望海尖”,天气晴朗时,登其顶可遥望东海。华顶峰也是观日出的理想之地。由于地势高峻,这里夏犹积雪。天气少晴多晦,故华顶常笼罩在虚无飘渺的云雾之中。有诗云:“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其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山上松杉扶疏,草木薰郁,如仙境一般。
瀑布山,在县西40里处。山有瀑布,悬流数百尺,落于万仞之崖,远望洁白如练,悬挂隐映于苍崖翠壁间,恍若天河倾泻。
石桥山,在天台县北50里处。这里有著名的“石梁飞瀑”胜景。明人叶良佩在《天台山记》中作了极为生动的描绘,他写道,上昙华亭倚槛观望,见“两崖门立,而石桥横亘其上,广不盈尺”,“山北左右肩有双泉飞出,合流而来,至桥下乃伏出,其下泻为瀑布可百余丈挂岩石间。”而下行至新亭观之,“则见石桥已在半天,而阝贵雪之溜自空中下击潭水作疾雷声,震动林谷”,甚为壮观。临潭岩壁上康有为题书“石梁飞瀑”四字。左侧有宋代书法家米芾题书“第一奇观”四字。历代文人墨客对此胜景吟咏不绝,题书甚多。瀑布东还有一景,称“铜壶滴漏”,系涧水冲入一形同壶状的山洞内,发出“口空口空”之声,然后从壶咀(洞口)喷出,注入潭内,自成其趣。
琼台山,位于桐柏山西北,与双阙山“翠壁万仞,森倚相向”。琼台山三面绝壁,下临龙潭,于大壑之中,孤峰突起。沿山腰悬磴可度,但下俯百丈龙潭,“心悸骨惊不可近视”。沿流五里可至双阙山,但见“幽花凝岸,苔茵布石”,如入仙境。台上有石形如椅,相传每年中秋月明之夜,李铁拐总要坐在这把石椅上观月,故石椅称“仙人座”。明月当空,影落潭底,使人不免心旷神怡。“琼台夜月”为天台胜景之一。
双女峰,位于天台县西。山以桃源洞而著名。相传东汉永平中,刘震、阮肇入山采药至此迷路,见二少女笑迎至洞,留半载始归,时家中已传至七代。宋景?中(1034—1038),僧明照也因采药至此,见二女戏水桥下,连系以前故事,乃在此建亭并植有桃树,洞因名桃源洞,而洞旁两峰亦称之为双女峰,两峰间还有一溪流过。宋元?二年(1087),邑令郑至道凿山开路,沿溪两岸广植桃树。每当春天到来,桃花红艳,流水沉碧。“桃源春晓”为天台胜景之一。
铜柏山,位于天台县西二十余里处。其势伟峨,正所谓“势岌山业而若驰,恙羝偃蹇而横空,根厚地以盘盘,屹层霄其崇崇”。诗云:“千山盘鸟道,十里入猿声。草木飘香异,云霞引步轻。”唐代著名道人司马承祯曾隐于此,景云中(710—711)建桐柏观,山以此而更为著名。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置身其间,竟产生隐居之意,他在诗中表示:“愿言解缨绶,从此去烦恼。高步陵四壁,元踪得三老。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日夕望三江,云涛空浩浩”。
二、佛宗渊源
天台山是佛教在中国产生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禅宗重要的弘法道场。三国吴赤鸟年间(238—251),有禅师来此结茅苦修,是为佛教在天台山传播之始。两晋南北朝至隋,为佛教初盛期,特别是陈、隋之际,高僧智岂页入天台山创法华宗,建12道场,使佛教大播,影响深远。唐代,禅宗在天台山有了很大发展。五代十国及北宋初期是天台山佛教最盛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吴越偏安一隅,社会安定,而且吴越王钱氏几代均重僧好佛的缘故。明清以后,佛教在天台山呈停滞和衰落状态,新建、修建寺院均大大低于前代水平。据统计,三国赤乌元年(238)至民国的1700余年间,共建佛教寺、院、庵、堂、亭等114处。最早建立的寺院有资福院、翠屏庵、回峦庵。资福院,位于天台山东麓,旧名“清化”,建于赤乌二年(239)。宋治平三年(1066)改兴化,隆兴初(1163)改今额。翠屏寺,在天台县西南45里处,天台山下。赤乌年间建,以山如屏峙,名翠屏庵,宋治平三年(1066)改净安院,明代改翠屏寺。回峦庵,建于赤乌二年,宋代改称兴教院、兴教寺,现存佛寺主要有国清寺、真觉寺、华顶寺、高明寺、方广寺等。
国清寺,在天台县北3公里天台山麓,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祖庭。原为天台宗实际创立者智岂页大师修禅处,隋开皇十八年(598)晋王杨广承智岂页遗愿建立。初名天台山寺,隋大业元年(605)赐额国清寺。唐会昌中,毁于兵火,大中五年(851)重建,柳公权为书“大中国清之寺”额。宋景德二年(1005)改称“景德国清寺”。建炎四年(1130)诏易教为禅。后寺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所建。寺院规模宏大,占地19600平方米,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间。与南京的栖霞、山东灵岩、湖北玉泉合称天下四大丛林。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条轴线上,中轴线上依次有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雨花殿前两侧有钟楼、鼓楼。大雄宝殿内有雄伟的释迦弁尼坐像,通高6.8米,重13吨,为明代以青铜铸成。两侧还有18罗汉塑像,为元代以楠木雕成。西轴线上依次有安养堂、观音殿、文物室、妙法堂。妙法堂有台宗讲席,为寺僧讲经说法之处。东轴线上依次有斋堂、方丈楼、迎塔楼。此外还有修竹轩、禅堂、静观堂等建筑。寺内有古梅一株,传为隋代住持僧灌顶手植。寺外有隋塔一座,高59.3米,6面9级,空心,砖砌,四周还有许多浮雕佛像,形制挺秀。寺内藏有文物上千件,其中有隋代智岂页禅师贝叶经,清雍正年间“钦赐藏经”及唐代诗僧寒山子的《寒山诗集》。日本名僧最澄大师于唐贞元二十年(804)来此,从天台宗十祖道邃习教规,次年回国创日本佛教天台宗,故国清寺也被日本佛教天台宗号为祖庭,常有日本教徒前来认祖参谒。寺外还有僧一行禅师之墓,掩映在浓荫之中。寺周五峰耸峙,双涧环流,景色清幽,为天台胜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