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动态 >> 动态总论 >>

李利安教授作“世界佛教论坛的由来与意义”的讲座

分享到:

  

 

 

   中国佛学网西安讯 根据西安市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安排,雁塔论坛第十二期邀请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今天下午在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讲堂作《世界佛教论坛的由来与意义》的讲座。该讲座分为世界佛教论坛的缘起、世界佛教论坛“和”主题的由来、世界佛教论坛的意义、西安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优势等四个部分,并涉及两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很多内幕,既有叙事,也有议论,整个讲座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讲座正式开始前,李教授提议全体听众起立,为昨天刚刚圆寂的陕西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兴教寺方丈常明长老默哀致礼。
  
   关于世界佛教论坛的缘起,李利安教授说,早在2004年8月底,台湾佛光山成立的国际僧伽研习会作出四项决议之一就是,成立一个世界佛教论坛组织,关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权利和福利,协助解决问题,推动弘扬佛法。会上星云法师提出融和、统一、平等三点意见,为世界佛教论坛的创意提供了思想的背景。2004年10月23日,第七次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委员会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提出了加强“黄金纽带”的新构想。这个新构想的第一项就是,根据由中国两岸三地八位佛教高僧向世界佛教徒发起的倡议,建议适时在中国设立“世界佛教论坛”,为世界各地的僧众居士,为一切热爱世界、关爱众生、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平台。论坛将“本着智慧、中道、慈悲、宽容、和合、平等、圆融的精神,抉择正信,弘扬正法,交流分享弘法利生的经验,探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宣示佛教的主张,以求得人心安宁,促进社会和睦,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4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时对此倡议给予肯定。2004年11月30日到12月2日,在尼泊尔的蓝毗尼,来自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佛教代表聚集一起,参加第二次世界佛教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中国佛教代表团带来了由两岸三地8位著名佛教领袖发出的适时在中国大陆设立“世界佛教论坛”的倡议。倡议书说,“世界佛教论坛”旨在为一切爱好世界、关爱众生、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为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平台,定期举行会议和活动,探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宣示佛教主张,以求得人心安宁,促进社会和睦,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倡议一经发出,立即得到与会不少国家佛教代表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关于世界佛教论坛“和”主题的由来,李教授说,从世界佛教论坛最早发起的相关历史来看,“和谐”尚未成为关注的焦点,佛教的“和”思想也没有受到格外的重视。此前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其中一项就是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但这是诸多能力之一,并未引起人们的格外注意。另外在起草报道期间,各种媒体报道了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其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项标准。不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提出则是一年零八个月后的事情了,所以当时很多人并不想把和谐与论坛主题联系起来。李教授在起草西安申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报告时,首先提出把佛教的“和”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提出西安申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为:“人心和善 社会和谐 世界和平”。李教授认为,这个主题是围绕“和”这一核心理念而展开的,其中的三句话就是对佛教“和”的进一步分解。这种分解既是从内在走向外在、涉及范畴逐渐扩大的过程,也是从主观走向客观、先后因果不断演进的过程。在这三个层次中,“人心和善”是从人心这个根本点出发的,因为行动受思想的支配,实践靠理论的指导,人间的和谐或冲突、人间的丑恶或善行,其实都是由人心支配而起的,以佛教的观点来看,万法唯识,境由心起,心净土净,心染境迷,人心的美丑与善恶成为世间一切现象的总根源。所以,倡导人心和善,既符合佛教的理念,也正好抓住了解决当代世界各种问题的总源头,展现了“和”的实践前提与实现途径。作为主题第二层次的“社会和谐”,便从人的内在精神范畴扩展到外在的客观范畴。这既是佛教“和”的精神旨趣所在,也与追求和谐的时代主题完全吻合,既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必然,也使“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果把和谐社会的追求投放在整个世界的范畴,那首先或者更加迫切的还是对和平的追求。于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和谐社会的追求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便转化为对和平的渴望,于是顺着从内在到外在,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理路,论坛主题的第三个层次便被确定为“世界和平”。

   据李教授介绍,申办草案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形成一个初步的本子,上报国家宗教局,得到国家宗教局的肯定,并转发另外三个申办城市参考。他们后来基本上也都在“和”字上下工夫,于是出现了“家庭和睦”、“人际和顺”、“人间和美”等不同的主题设定。从此,佛教“和”的理念与当时刚刚出现的“和谐”时代主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获得整个佛教界、学术界和政界的广泛共识。

   当年5月,在曼谷举行的有4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佛教大会”上,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先生发表了题为“和气东来、和风西送”的致辞,并声明“世界佛教论坛”将进一步深入挖掘佛教“和”的内涵。不久,叶小文局长在《中国宗教》当年第6期上发表《中国文化“和”的内涵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文章中说,“佛教文化经过两千年己融入中国文化,其中就蕴涵着‘一团和气’,氤氲着一股‘和风’。”文中还说,佛教僧团自古有“六和敬”的规则,当今“人类精神的提升和社会进步的加速,需要新的六‘和’: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新六和”思想从此正式诞生,并贯穿了两届世界佛教论坛,这是对李教授最初所设定的“三和”以及在此“三和”基础上提出的另外“三和”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