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两个根本部派(2)

分享到:

   有部看有情众生,是基於无常无我的原则,以有情为五蕴的假合,乃是一种机械的实在论。对於有情生死的观察,则唱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的四有说。「中有」是死后至投生期的灵体,是一种微细的物质(色法),但这中有的观念,却不为分别说系的上座部所接受。
   有情是无我的,但因各各的业力而有轮回生死,因此,有部特别重视「业」说的分析。业在《阿含》经典,是一种「意志」,如说「业是思」。到了有部,则将业分为二:1.思业,2.思已业。前者为意业,后者为身、语二业。又将身语二业各分为二:1.表业,2.无表业。身表业的「体」是「形色」,语表业的「体」是「声言」;无表业是业的馀势,是留存於行为者心上的一种习惯性或影响力,因此意业即不另立无表业。由业分为二业,配合三业,再分为五业,如下表:
   可见有部特别重视外表的业的分析。由表业而形成无表业,由无表业的相续,即招致将来的苦乐果报。但其立无表业的目的,是补助表业(色法)的不负行为责任;至於吾人心中所想而不表现於身语的行为,不论思想何事,对吾人之 心性亦无重大影响。像这种偏重於外表业而偏轻於思想业的观念,则与原始佛教「业是思」的观点不合,更无法接通大乘佛教的菩萨以意业为重的思想了。
   修道论与果位论
   佛教的唯一最高目的,是在求得众生的解脱;要求解脱的方法,便是修道;修道的重心是戒、定、慧;以戒定慧三无漏学而包摄一切善法。戒定慧三学相互为用,乃为各派一致的见解。唯其大众部重於慧,乃有「慧为加行」之说;分别说系重於戒律;说一切有部重於禅定,乃有「依空,无愿,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离生思惟」之言。依修定为解脱道的根本法,乃是印度内外道的保守派的本色。定有渐次,所以有部及犊子系对证入见道位的修行法,主张「四圣谛渐现观」;大众部及分别说系,则主张「四圣谛一时现观」。所谓渐现观,是以十五心或十六心中,次第而入见道位,证得初果预流;所谓一时现观,是顿入四谛共相的空无我性,也就是观一切法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亦无我所。证入空寂无生之灭谛,即是见道。
   所谓以十五心或十六心中次第而入,即是渐次修四谛观,进八圣道以前的加行位上,便是十五心的次第,十六心即入见道位。(十六心以其名相阐释较繁,请自参阅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一一三三-一一三四页,在此从略)
   在小乘圣果,分有学及无学两类,自初果至三果为有学人,四果为无学人。 四果又分为八辈: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合称为四双八辈。第十六心位是见道位,自预流初果位至阿罗汉四果向位,均属修道位,四果阿罗汉,即是无学道位,如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知如真。」这就是证入寂灭的涅盘境了。
   对於罗汉的看法,大众部有大天五事说,与有部争持不已,已见第四章了。另有大众部主张三果之前有退,四果无退;有部则主张初果必不退,后三果容有退。大众部以为「诸预流者,造一切恶,唯除无间。」(无间为五种大恶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有部则以为一旦证得初果,即不再造恶业。如照《杂阿含经》卷三九及四七的记载看,罗汉有退是正确的见解,因有三位罗汉在退失而复得之后,恐怕如果退了而尚未再得之时便命终死去,所以即在罗汉果位上自杀而入了涅盘,佛陀倒是赞成他们的。四果既有退,大众部的预流者造一切恶,并否定有部所说的初果「忍不堕恶趣」,当然也有道理;这与有部认为「诸阿罗汉,犹受故业」,也是一致。因此,两部思想,不妨综合。
   大众部的果位论有三种,即是阿罗汉、菩萨、佛陀,并以佛陀为最后的目的。有部则以罗汉为目的,主张「佛与二乘,解脱无异,三乘圣道,各有差别。」菩萨是佛的因行,即是尚未成佛的佛。大众部主张菩萨是超人间性的:「一切菩萨,入母胎中,皆不执受羯刺蓝……(胎质)为自体……一切菩萨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一切有部却说:「应言菩萨,犹是异生,诸结未断。」这是人间性的看法。
   至於佛陀,大众部也是从高调理想上立论:「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实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诸佛世尊,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乃至般涅盘。」大众部以佛的肉身是无漏,故无边际,「常在定故」;并且全知全能;「一刹那心,了一切法」;答问不假思惟;佛语无一句不是转法车仑。大众部的此等思想,是渊源於早期的圣典,即因缘、本生、譬喻等,尤以本生为甚。但在有部方面,仍从人间性的佛陀来立论:「非如来语,皆为转法车仑。」「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义言;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并且以佛身为有漏,仍能使众生生起漏法;佛一念智不能遍知;威力亦有边际。
   以上引号所用的字句,多采自《异部宗轮论》,读者可以参阅。实则,此二部异见,亦不妨调和。人间的圣者乃至佛陀,当以不违人间的尺度来叙说他们;至於不可思议的超人间性的境界,当以宗教经验的神通观念来接受他们。总之,大众部的思想,每每都在接通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之间的消息;上座部中的大乘思 想,多少也是受了大众部的影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