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密教理论 >>

格鲁派哲学思想述略

分享到:

【内容提要】格鲁派是藏传佛教最有实力的一个教派。其哲学思想的基石是宗喀巴的"缘起性空"说。"缘起性空"说的最大特点是在强调客观世界"自性空"的同时,强调"缘起有"。这种空有结合的思想,反映到认识上,就是强调"世俗谛"与"胜义谛"并重。格鲁派"缘起性空"说对"有"的重视,完备了藏传佛教的思想体系。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成派最晚而影响最大的教派。格鲁派又名甘丹派,此乃"以驻锡地而命名的名。宗喀巴大师兴建卓日沃齐丹尊胜洲(即甘丹寺),在他的晚年即常驻锡该寺,遂尔将大师所建宗派呼为法主甘丹人的宗派。若把词字简化应呼为甘鲁派,但不顺口,乃又改呼为格鲁派,相沿成习,则成定名"(注:《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25页。), 这是土观大师关于格鲁派派名来源的一段说明。另外,因这一派僧人都戴黄帽,故又被俗称为黄教或黄帽派。格鲁派是宗喀巴于十五世纪初创建的。元朝末年,西藏地方政权萨迦派日趋衰落,卫藏各万户群龙无首,战事纷起。经过一系列的征讨兼并,帕竹万户的势力逐渐壮大,并最后取代了萨迦政权。新生的帕竹政权为了巩固其统治,从经济上和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有利于藏区发展的措施。但此时为藏民族精神凝聚力象征的佛教,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杂芜扭曲,面目全非了。对此,《土观宗派源流》亦有详细的记载:"藏区多数宗派对广研三藏教义者,则名曰分别师,或曰教师,意存轻蔑,故舍多闻专修脉、风、明点,或但求指点彻见自心本性,希得解脱,如是行持颇为偏狭。或纵有自矜为博学多闻者,亦仅学习少部分经论,或偏学一部,则以为足"。(注:《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80页。)这种思想上的混乱,从佛教角度来说, 不利于其传播;从政治角度来说,不利于统一。为此,帕竹政权统治者亟待需一个众望所归的人物振臂一呼,整顿改革佛教,而此时在西藏佛教界声誉渐起的宗喀巴,目睹佛教界的种种弊端,也有志进行改革,这和统治者的意愿不谋而合,于是在帕竹政权的支持下,宗喀巴开始了他的宗教改革,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提倡戒律;二、著书立说,革除西藏佛教界思想上的混乱。为此宗喀巴先后写了著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又发表了《中论广释》、《辩了不了义》等。经过改革的格鲁派,受到僧俗各界人士的支持,其声势也不断壮大。宗喀巴作为一代宗教大师,也随之声名远播。宗喀巴圆寂之后,格鲁派势继续向前发展,并且与噶举派的矛盾日渐激烈,可以说,格鲁派早期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斗争史。1641年末固始汗拥兵入藏,格鲁派在西藏的政治斗争中,借助蒙古人的势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发展为藏传佛教最有实力的一个宗教派别。宗喀巴去逝以后,格鲁派在教派上也是后继有人,传承绵延不断,直至今日。
    宗喀巴之前,西藏佛教界存在的问题,具体的说就是:"对于性空方面、胜义方面、智慧方面理解的比较好,但对于缘起方面、世俗方面、名言方面的领悟则有很大的偏失。"(注:班班多杰《宗喀巴评传》,京华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149页。)面对这种现实,宗喀巴以恢复佛教正统为己任,在充分研读中观空宗经论的基础上,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系统地批驳了西藏佛教界对中观思想的种种谬解,重申了龙树"缘起性空"的思想,从而把藏传佛教中观学理论推向了高峰。
    吕澂认为,印度佛学的基本精神,是奠定在缘起说的基础上。(注: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25页。)缘起说在释迦"初转法车仑"时就已提出,但在当时是一种十分不彻底的宇宙观,主要用来论证人生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人生诸苦缘自于欲念等。到龙树时,对佛祖的缘起论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诠释和补充,把缘起和性空结合起来。他在《中论》中说:"若缘起生,即说彼为空"。在《四百论释》中说:"何为缘起义,谓无自性义,即自性无生义"。他认为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因果。龙树的缘起性空主要是针对有部的,同时避免了佛教走向"空"的极端,他的终极目的是要人在认识世界时,息戏论,不执有无,不执生死,这也就是他的"中观"方法。"缘起性空"被宗喀巴称为"龙树菩萨不共之宗",所谓"缘起"是指事物存在具有条件性,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性空"者,性即自性,性空即空无自性。但这一命题在西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却逐渐被割袭,并走向两极:极端地强调缘起有或极端地强调自性空,前者最终和有宗合流,而后者也有滑向一切虚无的危险。对此,宗喀巴着重强调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宗喀巴继承龙树、月称的观点,因事物存在的条件性,否定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这一思想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多次简述:"诸法缘起即是性空,何以故,是无自性故。诸缘法其性非有,无自性故。何故无性,待因缘故。若法有性,则无因缘亦互有,然非如是。故无自性,故说为空。如是我语亦是缘起,故无自性,无自性故说空应理。"(注:《菩提道次第广论》第17卷第416页。 )"若在自性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定无自性,顺行逆返。"(注:《菩提道次第广论》第17卷第416页。 )"谓如此如此因缘,生灭如此如此众果,即应依此因果建立而求性空及中道义。"(注:《菩提道次第广论》第17卷第416页。 )这些论述反复强调的观点只有一种: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全都是观待一定的条件而成立的,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离开组成事物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结合的机遇而能够独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不但事物的生起如此,其"住"、"灭"也一样是各种条件组合的产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物质这种没有自己质的规定性,就叫"无自性",即空。但宗喀巴所说的空不是象数学上所说的"零",也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空无所有",而是指无自性。"缘起性空"给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切现象的生成、存在以至消亡,既然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可知没有一种现象是可以孤立、自主、独存、自成、单一的。相反,一切现象都是相互关待、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就是说,一切现象没有一种不是缘起的。(注: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4月版,第297页)由此可见,宗喀巴在讲"缘起"时,引入了普通联系的概念,但同时却过份地夸大了事物存在的条件性。所以准确地说,缘起并不是指客观事物存在的条件,而是佛教虚构出来的先天格式,实质上对事物之间依存性的一种极端地、等质地、机械地表述。"缘起性空"中的"性空"又可分为"我空"和"法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无我"与"法无我",只有通晓了这"二无我",才能断除心中的各种欲念烦恼,认识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