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止观学说中的实践哲学意义(3)

分享到:

   “纵”与“横”是两类不同的非时间性的抽象。而共同点则是在某种图像中分隔出
心与万物。
   柏格森认为,正是当我们把时间视为无限多个瞬间的质的重复时,我们丢失了时间
性。而在真正的时间性中,各个瞬间和所包含的状态是相互渗透的。
   ……当我正在感受它们的时候,它们是由一种共同的生命紧紧地结合着、深深地鼓
动着的,我根本无法说这一个到哪里为止,那一个从哪里开头。事实上它们中间的任何
一个都是无始无终的,全部是互相渗透、打成一片的。(10)
   柏格森的学说在西方被认为是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倾向,这相当于否认它具有实践
性。这种否认是有道理的。西方的以及现代的思维方式总是将事物剥离为某种空间形式
,因此这种认知与不能剥离为空间形式的“互渗”、“圆融”、“心是一切法、一切法
是心”等观念本性地不相容。或者说,把事物在空间形式中剥离,将导致把没有空间形
式的东西当成了“无”(不存在),于是,对这种“无”的谈论就成了神秘主义,从而
本性地无法触及智顗所说的“不可思议境”,所以几乎可以说,“不可思议境”
就是没有空间形式。由于缺失了止观双修那样的实践体系,柏格森将对存在性和时间性
的把握归之于直觉,这已是思想的句号,却不是实践的起点。
   佛学则从未将事物的空间形式当成事物本身,它有着与这种认识论根本不同的一整
部历史和内部环境。“一念”的非时间性是我们从自己的逻辑约定中反观出来的。而止
观修习则首先要穿透这张反观的网,使思维运动与世界的存在性和运动构成一个自足的
、自由的整体。在其中,丰富而具体的时间性不是从概念上找回,而是在运动中体观出
来。
      三
   对止观学说的实践性的初步思考,使我们意识到佛学现代化的问题中,包含着极为
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们一方面不能浪漫地想象它昔日的实践形式和环境,同时又不能以
现代意识去消解它独特的实践性。幸而到了20世纪,人们日益认识到,人类文化并非是
单一的。虽然社会的后来的发展,主要选择了近现代的哲学和科学文化,但生存的统一
性和文化的丰富性并未完全被掩盖。只是,古老传统中的精华需要进入现代语境,这就
要求我们在几个为数很少的可能的点上进行探索,同时认真吸取古老传统中思维运动的
力量,去穿透和洞察,去摆脱习俗中的种种预设、构造和偏见。
   注:
   (1)僧肇:《维摩诘经论》卷五。
   (2)智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
   (3)宝静:《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进述》。
   (4)同(2)卷下。
   (5)同(3)。
   (6)智顗:《六妙法门》第一。
   (7)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第10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8)引自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第144页,商务印书馆,19
64年。
   (9)智顗:《摩诃止观》卷五上。
   (10)同(8),第138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②原字为A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