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分享到:
   【内容提要】 :

  唯识学是一门逻辑性、理论性极强的学说,对于人们了解宇宙观、人生观,最为明了,最为透切,在整个佛教理论的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唯识学理论的形成,主要以“阿赖耶识”的思想为核心,如果离开“阿赖耶识”来谈唯识,可以说,是无从谈起。

  阿赖耶识思想的建立,是大乘唯识学的一大特色,此识能够含藏一切诸法的种子,由此种子变现宇宙万有,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因此,为宇宙的根据,万法的总体。本文从“阿赖耶识”的建立、作用、价值及其意义,来作以探讨和阐述。 

  【 前言 】

  唯识学的思想理论,在佛教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是极有条理、极有系统、极有组织的学说;也是一门最有高度、最有深度、最有广度的学说。在当今世界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中,我认为唯识这门逻辑性、理论性极强的学说,实有深入的研究和发扬的价值。 

  唯识学理论的形成主要以阿赖耶识为中心。而建立阿赖耶识的思想,是发扬大乘唯识哲学的一大特色,并且关键在于为了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因为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的种子,由此种子而变现宇宙万有,也就是说,宇宙万有的一切诸法皆由阿赖耶识所变现,所以,阿赖耶识为宇宙的根源,一切万法的总体。然而,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无论依报和正报,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皆是此识所变现。不过阿赖耶识仍然是依因缘所成,生灭变现,从无始以来恒时现行生起,常无间断,由于依前七识的熏力熏发出来的种子,依第六识善恶的熏力生起现行,或为人天、或为畜生,展转相续,开展迷界的宇宙,作生死轮回的主体。反而言之,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存在,那么,有情的生命相续就无法完成,宇宙万有的主体就不能成立。佛教所说的轮回,也特别以阿赖耶识为其主体,因诸行无常的生死流转,如果其间没有一个负起联系的东西,有情从前生到后生的生命延续,就无法建立。可是,这有情生命的延续是世间的事实,不容我们所否认的。作为有情生命相续的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够负起这个任务,其主要在无始以来生死流转之中,此识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的恒转相续,常无间断,因此,阿赖耶识就成为有情生命流转的本体。然而这生命相续的阿赖耶识,随于业力的牵引,而一生一生的延续,形成生命的长流。由此可知,阿赖耶识思想在唯识学理论中的重要性。同时,就唯识学为什么要建立阿赖耶识?此识存在的意义何在?在此先作轮廓的说明。如下就“阿赖耶识”这个论题,来展开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其内容分为五点说明。 

  【一、阿赖耶识建立的过程和意义】

  (一)赖耶建立的过程 

  阿赖耶识思想的建立,是由无著、世亲时代完成的大乘唯识哲学思想的一大体系。从当时而言,建立其阿赖耶识思想的理论,可以说,已经是唯识学发展到最高峰时期。那么,下面重点来探讨阿赖耶识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及其意义何在? 

  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为解决业果缘起相续的问题;因为小乘学者主张有间断的第六识,却不知六识之外,另有一个恒常相续,始终执持有情生命的无间断的心识(阿赖耶识)存在,所以,如果说除了小乘所主张的有间断的六识以外,再没有一个普遍恒常,一类相续无间断的心识,试问:谁能负起受生命终,根身执持,以及缚解连系的使命呢?如《成唯识论记》卷三云: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一常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这说明了第八阿赖耶识的本性是恒常的,从无始时来,乃到成佛,皆相续不断。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伽陀中说: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渠证得”。

  又云: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以此经文,说明建立阿赖耶识的目的,在替流转还灭的一切法找出立足点来。因此有了阿赖耶识,就可以说明宇宙万有的生起,以及灭后功能的存在,同时此识又为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的所依。如《摄大乘论》中,立此识为,‘所知依’,其意义说明,宇宙万有诸法,若染 、若净、若精神、若物质等,都要依此阿赖耶识才能生起,是为诸法平等所依者。因此,它不仅是有情生命的本质,也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总之一切有情等万有诸法皆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而存在。由此可见,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完全有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八阿赖耶识,根据心理学家认为是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因为它不生起意识作用,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潜意识”者:潜者是潜伏在内,说明它的功用是潜伏而不显现的,一种不活动的心力。“下意识”者:即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代表一种心理生活的更深切更重要的部分。“无意识”者:即是说它没有意识活动作用的心。潜意识是别有其功用的,并不是不动,但不是平常的意识所能意识得到。这种潜意识,在唯识学上就是指的第八阿赖耶识,再没有别的名词可以代表。如《解深密经》云: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又《成唯识论讲记》卷三云:

  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持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 

  因此说,阿赖耶识在唯识学的理论中名为“不可知识”。就是因为它的功能行相微细,第六意识所了达不及的,故云不可知识。又因为第六识不可知故,所以不能用现代名词说明它的微细行相。因此在各种经论中也只有推证说明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同时此识的功用能含藏种子,执持根身,缘虑器界。《八识规矩颂》中说: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来前后作主公。 

  由此可知,这潜伏而不显现的心识,有如此的微细,当然不是小乘学者认为的第六识所能了知的,也不是我们的意识所能了知的,所以阿赖耶识就是潜意识。

  第八阿赖耶识,在古代翻译的经论中,很多译为依处、依住、依著的意思,因此它有执持根身的意义。根身是指眼等五根,也就是我们的肉体,但能够负起执持根身任务的,唯第八阿赖耶识,因第七识无此功能,第六识有间断故,前五识更无此功用。所以唯有阿赖耶识从生时起执受此身,乃至到死,使一期生命得以相续,永不损坏,且同安危。识有执持根身的任务,而根身是识的所藏处;如果根身崩溃腐烂,识就失去了藏所;相反的心识要是离开了根身,根身也就无法支持了,因此根身与心识就发生了共同安危的关系。可见根身与心识是如何的安危相共,休戚相关。到了后来,学者才把阿赖耶识译为藏识,《摄大乘论》以摄藏、执藏二义解释;摄藏者:即此识能摄藏染净诸法种子,使其种子不失,待缘现行。执藏者:即因此识一类相续,恒常不断,第七染污意就在这似常似一上执为自我,第八识既然是心法,就有了别认识的功能,它既是能缘,自必有其所缘的境界,所以说它有缘虑器界的功用。然而,明白了阿赖耶识的体性和功用,就可了解它在宇宙人生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建立,在大小乘学派中是有争论的,所以在《成唯识论》中引有五教十理,以证明它确有其体的存在。在《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