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自我的凸现与消弭

分享到:
【内容提要】从总体上来看,熊十力哲学主要是一个本体论体系,由于熊十力哲学在根本上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其本体论体系也就是心本论哲学体系,其核心是本心及其实征。本心即是本体,本心的实证就是本体的达致。实证是一个具有纯粹中国哲学本土特色的术语,意义略近于程颢所说“自家体贴出来”的蕴味,而不完全是西方哲学以经验证实为主的实证。这一实证,内在关联着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本文力图通过分析熊十力对如此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解决来窥其整个哲学之一斑。


      一
   熊十力在《新唯识论》一开篇就说:“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一切物的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注:熊十力:《新唯识论》,第247页。 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在文言本中,熊十力使用“实体”一词取代“一切物的本体”。(第43页)这句话是熊十力哲学的总纲,其中的关键在于它将“本体”和“自心”通过“反求实证”联结成一体。要对熊十力哲学的核心进行深入的了解,就需分析这一联结的内蕴。
   在熊十力那里,所谓“反求实证”实际上是有前提的。他批评西方哲学把本体当作外在对象来加以追求,使主体(吾心)与实体(本体)分裂为二:“西洋形而上学,以宇宙实体当作外界存在的事物而推穷之”,与此相反,他认为自己的《新唯识论》继承了传统哲学主客浑融无间的理论,他明确强调指出:“吾心之本体即天地万物之本体,宇宙、人生宁可析为二片以求之耶?”《十力语要》卷二,第142页。 由此可以看出,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的前提是天人一理的传统命题。在熊十力哲学中,一方面主体内在本心就是万物实体,而另一方面万物实体又不仅仅在主体之心。这本来是既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实质上可以用“主观之心”与“客观之理”来分别表述,或者用传统哲学中“心”与“理”两个概念来表述。熊十力往往对这两个意义不加严格区分,而在混同的意义上同时使用。而这样的运用,便使得他在自己哲学的展开过程中,陷入了如此矛盾:一方面,他竭力凸显主体性,从根本上确立作为个体之自我的本体地位;另一方面,他又处处强调客观之理相对于主观之心(作为个体自我)的先在性和根源性,以外在超越的客观之理来湮灭了自我。
   熊十力坚持了王学心中求理的主张,但又批评王阳明“心在物为理”的说法,承认理也在物,有和合朱、王的痕迹,从而徘徊在主观心论与客观心论之间。与王学相比,他更突出理的客观性;与王学相比,他更突出理的主观性。由这种和合的倾向,我们更能够看出熊十力哲学的内在矛盾:人作为主体生存在世界之中,这个世界的本体(本质和本原)究竟是什么?在他看来,一方面,“这个世界”作为“人的世界”,由于人是具有精神创造力的主体,一切相对于如此主体而言的其他存在,只有将自身敞明在主体的精神之域,才能进入“世界”之中,因而主体之心或主观之心(熊十力甚至用“自我”这个概念)就是最终极的本体,并因其自身赋予此世界以秩序和意义而消除了对客观之理的预设;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人作为“世界”中的一种存在,其自身的存在理由与意义乃至此整个“世界”的秩序与意义,都需要更坚实的根基来予以支持。因此,他认为有一个客观之理作为本体保证了甚至衍生了现实的个体主体(不同的自我都是个体主体)及由其精神照明了的“世界”,它使具有个体性的不同主体的生存世界成为可能并预置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观之心与客观之理的关系,只能基于人类及其个体实践与认识矛盾展开的现实过程才能得到说明,而熊十力仅仅从空洞的抽象思辨来解说,就不可避免地在其哲学的展开中陷入难以克服的重重困难之中。
      二
   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寻求存在的最终根据,按照熊十力“实体唯在反求实证”的心本论路向,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同具一个本体,那么,很显然“反之吾身,而即已得万物之本体。”(第252 页)而这一“反求”就逻辑地关联着作为主观之心的自我,这个自我是反求之所以可能的必然条件和结论,它实质上就是能求与所求的统一。熊十力对于这一自我进行了明确的界说:一,自我是精神性的存在,是“不肯物化者”和“心、意、识”的统称;二,自我是“恒有定向”的主宰,是变化之后的基体,是变中之不变;三,自我是吾身乃至天地万物的本体。可以看出,这个自我即是精神性的、具有自身绵延统一性的存在,因为它是“吾身”主宰,所以不是类本质的代称,而是指个体主体。吾身和天地万物构成通常意义上的世界,在此,熊十力实质上是将个体主体视作世界的本体。
   在一定意义上,个体作为世界的本体是对个体性和主体性的倡扬,熊十力自己清醒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人只是自己对于自己作造化主。”(《十力语要》卷四,第365页)就世界的呈现方式而言, 一切物性与非物性的存在,都需要被现实个体观念地加以把握,才能摒弃其自在性,而成为自为的存在。仅就世界的观念性存在而言,自我当然是其自身世界的“主宰”、“造化主”,当然是其自身世界的本体。自我的世界是充盈着价值、意义和情趣的世界,如果将外在于自我的一切存在看成是相对于自我而言的自在世界,那么,为自我所照亮的世界,或者换句话来说,由自我赋予了秩序和规律且创造了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就可以视为相对于自我而言的自为世界,亦即自我的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熊十力对所谓纯粹的自在世界和外在的实体(客观之理)进行了消解。
   将自我视为其自身世界的本体,自我同时也是自身世界的主体。由此,熊十力认为,只有“自我的宇宙或世界”,而没有“宇宙或世界中的自我”,他坚决“不承认有客观独存的宇宙,但在逻辑上,不妨把自我赅备的一切行或相,推出去假说为宇宙。”(第307 页)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在观念领域内,不存在不能被自我揭蔽的纯粹自在物,不存在自我不能赋予秩序和意义的纯然外在物,所谓“客观独存的宇宙”实际上是自我“在逻辑上”的推设,它已经是在某种程度上被揭了蔽的存在。所谓的独立自存的客观世界被消解了,那这个所谓的独立自存的客观世界的本体呢?有没有宇宙实体即客观之理呢?在突出自我的立场上,熊十力作出了否定的回答:“今玄学所穷究的事实,即所谓宇宙实体是已。夫宇宙实体一词,特从俗而称之耳。实则只是将自家本分事推出言之,而名以宇宙实体。”(第110页)在这里, 宇宙实体(客观之理)如同客观世界一样,也是自我的逻辑推设。这样,熊十力就同时消除了客观之理和客观世界的外在独立性,在其心本论的立场上将两者看成自我的有意义的两个设定。于是,作为本体的自我就转而变成为涵盖了客观之理与客观世界的自我,两者实际上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前一个自我是小的自我,是自身展开前的自我;而后一个自我是大的自我,是自身展开后的自我。这后一个自我是一个一切俱足的世界,也就是一个大全,一个完整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