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从“野狐禅”看禅宗的自由意志(4)

分享到:

   决定论区别于其他的基本观点是:凡事都有原因。这个原因可以是逻辑的,也可以是事实的,由此决定论分成了两派,严格决定论认为这个原因是逻辑因果,所以一切必然,没有自由,而温和决定论认为并非必然。首先,并非完全必然,人仍然有选择的余地,其次,即使是必然,仍然可以不伤害自由的感觉。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缘起”,基本信仰是“业报”,佛教别的教义,如四谛、佛、涅?、三法印等都可以变化,可以产生歧义(比如禅宗就很少说四谛和三法印,几乎不提涅?,对佛陀不怎么恭敬),唯有缘起和 业报,贯彻于佛教历史的全过程,遍及于佛教的各个派别。 [7] 佛教的缘起因果是事实因果。
   毋庸讳言,佛教对于自由和决定问题的某些方面没有做细致和缜密的分析和阐述,所以我们不能很清楚地了解到,佛教对于“所有事物都是必然的”这一命题的态度,有时候,似乎是反对的,他认为主要原因(因)如果没有其他次要原因(缘)的协助,后果仍然可能不发生,也就是还有别的可能性供选择。事情不会必然发生。但这种分歧在于佛教所谓的“因”和本文以及一般哲学、逻辑上所谓的“原因”概念不同,如果仅仅通过字面,佛教和现代哲学不能构成直接对话。所以佛教对于“因缘”的表述不能直接用来表达他对该问题的看法。总的来说,佛教似乎可以归入温和决定论一类,也就是说,承认事物的必然性,接受必然性,积极主动地顺应必然性,最后自由地选择必然。野狐禅很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路:不知有因果,或者妄图跳出因果(必然性),这是昧于因果,但是另一方面,只知道有因果,不知道人还有自由,还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更是昧于因果。舍尔巴茨基同样认为问题的解决似乎关键在于自由概念的不同含义,佛教的自由意志是在必然性限制之内的自由,是不能逾越因果性而运动的自由,受相依缘起约束的自由。但这种约束又是可以挣脱的。 [1](P157) 与野狐禅的表达可谓异曲同工。
   当然,不管怎么样,严格决定论者仍然可以反对说,禅宗之所以对“自由意志和决定论”这个问题有这样的观点,是被一些前因决定的。禅宗必然得出温和决定论这样的观点。对此,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了,像这样似是而非的决定论论点,是既不能证伪,也不能证实的。 六、结论:温和决定论
   关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问题的复杂,张中行曾调侃说:“种瓜时相信因果规律,以便得瓜;坐餐馆看菜谱时相信意志自由,我要红烧鲤鱼,厨师就红烧而不糖醋。意志自由问题就是这样有理说不清。” [8](P134) 主张用“不求甚解法”不了了之。
   其实问题的讨论仍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首先,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必然受到某些自然的必然性所限,对此,他必须承认和接受,否则想像鸟一样地飞,拿着两个大蒲扇就往山崖里跳,那是自讨苦吃。其次,人对这种必然性感觉不满意和不甘心,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主宰。那就是自由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来部分实现,比如发明飞机,也可以通过内心调整来当下完全实现。
   =================================.32.=================================佛教用的是后一种方法,感觉到自己在做自由的选择,或许,一个超越于人的智者能看出来,事实上这个“自由”是必然,人不会做别的选择。别的选择存在,但是那些选择其实是虚幻的,是你不可能选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甚至也可以说,人确实是别无选择(别不选择)的。真正明白了事物必然性道理的人,知道自己不会做必然性以外的选择,而且不再选择,以不选择为选择,或者主动选择顺应必然的结果,也就是自由地选择必然。这就是禅宗常说的“火热水凉”,“柳绿花红”,“眼横鼻直”,率性而行,随心任性。这样的态度,不是完全否定因果,也不是完全肯定因果,而是超越因果,不被因果蒙蔽(“昧”)。这样一种调和的态度,在中外都有类似的表达。斯宾诺莎提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中国自古就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孔子要“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人间世》借孔子的嘴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指出自然的本性和事理的必然是不可不尊重的,所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又有“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是矣”、 [9] (语录十一) “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10] (卷四) 一类的说法,都是调和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温和决定论的论调。
   铃木大拙也表达过“不昧因果”,他有过禅的体验,曾回忆在美国参禅时深入的体验“突然间我明白了‘肘不向外屈’这句禅语的意味。尽管‘肘不向外屈’这句话似乎表示一种必然的法则,但我蓦然看出 此种限制乃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在,并因此感到所有一切有关意志自由的整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11](P28)
   可见,在佛教看来,自由就是自由地选择必然,就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而不自由并不是指饿了可以不吃饭,困了不需要睡觉,而是“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12] (卷六) “胳膊肘往外拐”是必然,顺着胳膊肘往外拐就是自由,非要别扭着内拐才是不自由。 参考文献:
   [1]舍尔巴茨基.佛教逻辑[M].宋立道、舒小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杂阿毗昙心论[A].大正藏[M].日本:东京弘教学院,1880-1885.
   [3]金岳霖.知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拉•梅特里.人是机器[M].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M].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6]N•施皮尔伯格,B.D.安德森.震撼宇宙的七大思想[M].张祖林,辛凌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7]杜继文.禅,禅宗,禅宗之禅[A].禅学研究:第3辑[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8]张中行.顺生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9]二程全书[M].上海:中华书局,1936.[10]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1]铃木大拙.禅天禅地[M].台北:志文出版社,1981.[12]景德传灯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 The Problems of Freedom Will and Determinism in the Light of Pai chang's Fox  CHEN 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