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参究与研究:把握禅的两种方式(3)

分享到:

   既然禅本身包含可以说明与不可说明的不同方面,那么人们就可以分别从研究和参究的途径去把握禅;既然这两种把握禅的方式都有各自的局限,那么就不应当要求其中的任何一方具备把握禅的一切方面的功能。那种从参究的立场出发,认为客观的研究不能把握禅、不具备禅体验的经验就不懂禅的观点,就如同说没有患过精神病的精神病医生就不懂精神病一样的荒谬;那种从研究的立场出发,只承认客观研究的有效性而否认参究对于把握禅的意义的看法也同样是片面的,因为这样的看法没有看到禅具有双重的意义,也没有看到作为主体实践的禅本身包含着研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参究与研究是把握禅的两种不同的方式,研究是学者的工作,参究是信仰者的任务。研究必须借助于言说,而言说不能代替参究。这两种方式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未必是相互矛盾和相互排斥的,二者既可以分头并进,也可以互相补充。只有当一个人既有禅的体验又有禅的知识时,才谈得上全面地把握禅,因此参究与研究都是把握禅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这两种把握禅的方式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应当被混为一谈,这就如同一个人既可以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又可以成为出色的教练员一样,运动不等于教练,教练也不能代替运动,然而二者之间又可以相互启发。一般来说,人们必须首先通过研究了解禅的外在方面,然后再通过参究深入禅的内在方面,因此研究是参究的基础,参究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更上一层的功夫。就两者的重要性而言,研究是优先的,参究是根本的。假如禅的参究者能像太虚大师那样具备开放的胸怀而不轻视禅体验的知识〔4〕, 禅的研究者能像铃木大拙那样认真对待禅体验的经验,那就可以大大拓宽各自的观察视野,从而更为全面也更为深入地理解禅的问题。
   在禅的问题上之所以发生各种各样的歧议和争论,往往是由于许多禅的参究者和研究者没有辨明各自的立场或观察角度。他们实际上站在各自的角度讨论不同的问题,于是依据自己所理解的禅去批评别人所谈论的禅,而他们所说的禅又各有不同的内涵,铃木大拙对胡适的批评就是如此。铃木所说的禅是指禅体验,而胡适所说的禅是指禅的“历史事实”。一个是在讨论禅的主观经验问题,另一个是在讨论禅的客观知识问题,二者各说各的,并没有在同一论域内讨论相同的问题,这种唱对台戏式的争论并不是真正的对话,也不可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结果。可见关于禅的真正对话应当是禅的参究者与研究者超越各自的局限,站在与对方相同的角度讨论共同的问题;而实现这种对话的前提是参究者与研究者都能对把握禅的两种方式以及它们各自的局限性具有清醒的意识。因此,只有在人们清楚地了解这两种把握禅的方式之后,才能避免禅学研究中的混乱与误解,寻求两者对话的共同问题,从而推进现代禅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注释:
   〔1〕〔3〕参见铃木大拙《禅学随笔》第150页;第155—156页;台湾志文出版社,1985年出版。
   〔2〕参见冲本克己《禅宗(临济宗)》, 见平川彰编《佛教研究入门》第290页,日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92年出版。
   〔4 〕太虚大师把一向被禅者视为不可说的个体的禅体验经验清楚明白地讲述出来,并明确地将它纳入“宗教经验”的范畴。参见《太虚自传》及《我的宗教经验》,二文分别载于《太虚大师全书》第58、41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