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临济思想胳索(上)

分享到:

   以上我们对慧能下的五宗,作了一般叙述,现在我们有必要对临济思想作进一步分析。   临济思想,可以说近承马祖、黄檗之遗风,远绍曹溪、南岳之余绪。保存并发扬了南宗的主要特色。道本离言,临济思想勉为之言者有六;即静坐不为禅、道在日常践履之中、借教悟宗而不着相、禅的目的在见性、以摄妄持真为方便,方便即究竟、三玄三要。   一、静坐不为禅   这是六祖得之于无着《金刚经论》以来的一贯思想。出于弘忍门下的另一高足神秀,“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常坐不卧”(见《坛经》)。可见静坐不为禅的思想,不出于东山法门,而慧能之别于神秀,非止顿悟一义也。“静坐不为禅”自曹溪至临济,一贯坚持此义。慧能说:“迷人着相,执一行三味,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呵。”(《坛经·定慧品》)“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坛经·护法品》)学道的人,都讲究禅,对此他不能不有所解答,他对坐禅的理解是:“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坛经·坐禅品》)。其后,马祖道一参南岳怀让禅师,常日坐禅,以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景德传灯录》卷五)马祖于言下大悟。后来马祖亦云:“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同上卷二十八)黄檗还进一步认为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是“引接钝根人语,未可凭依”(《黄檗传心法要》)。临济亦云:“山僧说向外无法,学人不会,便即向里作解,便即倚壁坐,舌拄上腭,湛然不动,取此为是祖门佛法,大错。”(《临济语录》转引自铃木大拙《禅与心理分析》8页)后来临济子孙也不专以静坐为禅。   二、道在日常践履之中   即事显理、即用显体,事理圆融,体用不二。慧能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坛经·决疑品》。陆象山所谓“仁即此心也、此理也……爱其亲者此理也,敬其兄其者此理也”,亦阳明心即理之意)又云:“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同上)又云:“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敦煌本《坛经·无相颂》)出世法不离世法,总在日常践履之中,即用显体。马祖云:“若了此心,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景德传灯录》卷六)又云:“种种成立皆由一心。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妙用尽是自家,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又云:“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解脱,解脱即真如,诸法不出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同上卷二十八)。临济则云:“山僧见处,无不甚深,无不解脱。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临济语录》)此达摩弟子波罗提开悟异见王所说之偈也。“在胎曰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灵。”(《景德传灯录》)卷三)临济又云:“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应物现形,如水中月。”“若有人出来问我求佛,我即应清净境出,有人问我菩萨,我即应慈悲境出,有人问我菩提,我即应净妙境出,有人问我涅槃,我即应寂静境出,境即万般差别,人即不别。”这个人,他叫做“无依道人”(《临济语录》)。禅师们的机缘开示,语直而义隐,言浅而意深,味淡而趣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以须参活句,勿参死句。总之,论道不离世间,不离众生,乃至不离行住坐卧,着衣吃饭。“神通和妙用,运水与搬柴。”处处从用处着眼,大用流行,不离本体,即用显体,即事显理。本体即本心、即佛性、即实理,此心、此性、此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是以道不远人,在日常践履之中,一念相应,理事圆融,体用不二,则“天地位、成物育”矣。   三、借教悟宗而不着相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宋释慧开《禅宗无门关》)。是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达摩《悟性论》)。于动容发语之间,目击道存。较之溺于文字,入海算沙者,得失不可以道里计。故云门骂佛,药山戒人不得读经,皆矫枉之意也。昧者不察,遂谓不立文字可以识心见性,不假修为可以进道入德,则妄矣。且达摩既已传心印于二祖,又云:“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景德传灯录》卷三)。此教与宗并传,而义与玄俱付也。故四祖道信常劝人念《摩诃般若》,五祖弘忍常劝僧俗持《金刚经》,“不立文字”,而未尝离于文字。六祖慧能虽不识字,而《坛经》所涉及者,有《金刚》、《涅槃》、《法华》、《净名》、《菩萨戒》、《楞伽》等经,未尝不言教也。顾于教的领悟,极为深透。他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坛经·般若品》)又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坛经·机缘品》)他对法达开示《法华经》宗趣之后,指出迷悟两种不同的诵经,得出两种不同的效果:“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被经转”。谓之“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坛经·机缘品》)龚自珍对于天台深有研究,对六祖开示极为赞赏。他说:“六祖大鉴大师《坛经 》第七则曰:有人咨问《法华经》大义,祖命诵其文。诵至《化城喻品》,祖遽曰:‘止’,即口授大义,云云。六祖所言,与天台智者大师之言,无二无别,谓之六祖所撰《法华玄义》可矣,谓之六祖所授《摩诃止观》、六祖《法华三昧》,无不可矣。夫六祖者,文殊化身也。”(《龚自珍全集·法华经四十二问》)接着又说:“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何谓度量?即心住于法,停留在语言文字的分析揣摩上而不能“心行”也。所以他又说:“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坛经·定慧品》)十二部经所宣示的教理,即人性“本自具有”之理。此理百丈禅师讲得更为贴切,他说:“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觉性自己。若不能恁么得,纵令诵得十二韦陀经,只成增上慢,却是谤佛,不是修行”。(《景德传灯录》卷六)“一切言教只明如今觉性自已”,与慧能“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之说,无二无别,这种思想,不但为临济以后诸师所继承,而亦影响宋明理学。陆象山“六经皆我注脚”的命题,就是百丈法语的翻版。(林艾轩亦云:“日用是根株,文字是注脚”。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六经注我》条)百丈的弟子黄檗希运也不废看经,临济有一次上黄檗山,见和尚看经,他说:“我将谓是个人,原来是唵黑豆老和尚”(同上,卷十二)。临济也主张借教悟宗而不着相,即依义不依语,义是离言佛境,语是名句文身。他说:“十二分教,皆是表显之说,学者不会,便向表显名句上生解,皆是依倚落在因果,未免三界生死。”又说:“如今参学道流,也只为求法。得法始了,未得依前轮回五道。云何是法?法者是心法。心法无形,通贯十方,目前现用。人信不及,便乃认名认句,向文字中求,意度佛法,天地悬殊”,“相逢不相识,共语不知名,今时学人不得,盖为认名字为解,……有一般不识好恶,向教中取意度商量,成于句义,如把屎块子向口里含了,吐过与别人,犹如俗人打传口令相似,一生虚过。”(《临济语录》)这些话都是对玩弄名相,依语不依义者,痛下的针砭。一次,他在论法、报、化三身之后说:“据教,三种名为极则;约山僧道,三种是名言。故云身依义而立,土据体而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大德要识取弄光影人是诸佛本源,是一切道流归舍处。”(《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言教是光影,虚而不实、如幻如化,我们必须识取弄光影人的义与体,它是从真如离所知障中等流而出的。是“涅槃妙心”,是“无位真人”,是诸佛本源,是一切道流归舍处。是胜义中的胜义。是三世诸佛依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关?子。是学道之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临济以后诸师禀承其旨,都主张借教悟宗而不着相。所借之教,不仅内典,兼及外学。举其尤者:如临济下十二世宋高峰原妙禅师,凡开堂振铎,“示本分钳鎚外,时以孔孟老庄微言要旨,立难问而启迪之”(乔祖《高峰妙禅师行状》)。又如临济下二十六世明季山晖行浣禅师,凡演法“间即理涉深微,言难骤喻,师又广之以老庄,觉之以孔孟,再三开示以指归要道”(萧元会《开圣禅院语录序》)。此皆彰彰者也。古今圣哲之垂训,凡不戾于禅要者,均可融合而会通之,此亦随机设化、方便善巧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