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经济学 >>

佛教经济学(2)

分享到:

   道德如何制约经济学
   可以肯定,伦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差异并不难辨识。对于任何一种经济问题,我们既可以从全然的经济观点去考察,也可以从全然的伦理学的观点去看。比如,你正在阅读这本书。从伦理的观点看,你的阅读是一件好的行为,你被求知的欲望所驱动。这是一个道德判断。从经济的观点看,情况就不同了:这本书可以看作是没有利润的原材料浪费。可见同样的情况可以从不同方式去理解。
   然而,两种观点却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是现代经济思维对于象伦理学这样的主观价值的拒绝,另一方面伦理学在经济事务方面的影响又清晰可见。如果某一个社区不安全——那里窃贼群聚,暴力横行,道路也事故频发,那么显而易见的后果是:商人不会去那里投资,旅游者不去那里观光,经济因而受到牵连。反过来说,如果该社区的市民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区的安全与清洁,那么必然会大大增加那里的商业机会,市政部门也无须在维持秩序与治安方面过多投入了。
   不道德的商业活动会直接导致经济上的后果。假如商人在食品生产中试图用不合标准的成分以求增加利润,比如在儿童食用的糖果中添入服装颜料以增加色彩,在橙汁中加入化学制剂,给肉丸子中加入硼酸(所有这些都是泰国近年来所发生的),消费者的健康就因而受到损害。这些伪劣商品的受害者要付出额外的医疗费用,政府也要花钱雇警探去调查和惩治肇事者。更加长远的影响还有,受害者因身体状况不佳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导致生产的下降。在国际市场方面,那些以次充好的非法经营者所冒的风险是失去顾客的信任,以致失去海外市场,他们从那些市场中获取外汇的可能性也就大打折扣。
   道德品性同样对工业生产发挥着作用。如果工人们乐于工作而且勤奋进取,产量就会增高。反过来说,如果他们不忠于职守,沮丧或者懒散,这就会对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数量产生负面的影响。
   进入消费领域来看,如果某一社会中的消费者崇尚奢华的价值观,那么他们就宁愿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产品,而不喜欢质量上乘而外表朴素的产品。在另外一种崇尚务实精神的社会里,社会的价值观并不倾向于奢华和虚浮,消费者会按照实用性来选择他们的商品。显而易见,在这两种不同社会中的商品消费将会导致不同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广告可以刺激经济活动,但是往往付出的道德代价过高。广告注定要追求流行的价值:广告制作者追踪大众的渴望、偏见和欲求以便制作出与之相适应的广告节目。广告还利用社会心理学,为了经济的目的而操纵大众的价值观念。由于其对大众心灵的巨大影响,广告具有相当的伦理意义。广告的数量可以引起物质主义的高涨,而不合适的形象或信息则会伤害公众的道德水平。绝大多数的广告都向公众灌输着一种对自私自利的偏好,它们让我们成为完美的消费者,除了尽情消费现代工业的各种产品之外,不再有更高的生命追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被塑造成了一批“饥饿的鬼魂”,为了满足永不消失的热望而追逐不停。而社会也就变成了利害冲突和物欲横流的场所。
   更有甚者,广告增加了产品本身的价格,这样一来,人们就得付出不必要的费用去购买不必要的东西。还有更多的奢侈和浪费:商品仅仅使用了较短时间就需更换,尽管它们的性状还是良好的。广告还迎合人们要求炫耀其拥有物,以此作为获取社会地位之手段的心理。一旦品牌和派头成为主要的标准,人们便盲目地花费不必要的钱去追逐昂贵的商品。在极端的情形中,人们受到追逐时尚的需要之驱动,几乎丧失了自主性,他们不能等待片刻,省下钱去追求最新的流行物,他们只知道用信用卡付帐。花费大于收入的现状将会导致恶性循环。一种更新潮的模式或时尚已被播下了种子,人们为了追新而日益陷入债务之中。在这种方式中,不道德的广告会引诱人们走向财务危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日社会有了“信息技术”的大量的应用机会,而这些技术却多半用于产生“误导信息”或制造新的迷惑。
   在政治层面上,有关广告管理的决策有待于制定和完善,是不是应该有某种调控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该是怎样的调控呢?人们如何才能在道德关怀和经济利益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呢?这就涉及到教育。应该找到教育人们认识广告运作和影响的有效方式,同时让人明白广告的可信程度有多少。良好的教育应该寻求让人更加理智地做出购物决定。以上关于广告的问题显示出在社会中的行为应如何从多种观点去考察,而这些不同观点又是相互联系的。
   采取一种更宽广的视野,问题也可以被视为如下的情形,那就是自由市场体系本身归根结底还是建立在起码的道德基准之上的。自由市场体系的自由在不正当竞争中会丧失殆尽;通过影响来实现垄断便是常见的例子,雇佣杀手去行刺竞争对手则属于极端的例子。以暴力手段消除对手,这等于宣告了自由市场体系的终结,尽管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不会提到此种方式。
   从伦理的意义上说,经济活动必须按照不伤害个人、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方式展开。换句话说,经济活动不应该对自身造成损害或对社会造成动荡,而是应当加强这些领域中的良好秩序。如果将伦理价值作为重要因素运用到经济分析中去,那么可以说一顿便宜而营养充实的餐饭当然要比一瓶威士忌更富有价值。
   于是,由佛教所启发的经济学将努力去发现和接受一切事物的真理。它会带来一种观照伦理问题的更宽广也更复杂的眼光。一旦伦理学被当作一种合法的关注对象而得到接受,道德的问题也就成为在整个因果过程中要加以研究的因素了。不过假如我们不考虑伦理方面的因素,经济学就无法推进对整个因果过程的理解,因为伦理学在其中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人说现代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具有科学性的。事实上,经济学家们只考虑到可测量的数量方面的因素,就对他们的科学方法感到骄傲。有些人甚至认为经济学纯粹是数字的科学,用数学公式就足够了。在其追逐科学性的努力中,经济学忽视一切不可量化的、抽象的价值。
   现代经济学家把经济活动看成是与人类其它活动毫不相干的,他们陷入了工业化时代的狭隘的专业本位之中。经济学家以专门家自居试图在考察人类活动时排除所有的非经济因素,只是集中于一种单一的视点,那就是他们本专业的视点。
   近些年来,对经济学的批评甚至蔓延到经济学家的阵营内部,他们对此种“客观”立场提出质疑,并认为经济学是所有社会科学中最受价值影响的学科。可以这样发问:经济学怎么可能与价值无关呢?实际上,价值是植根在人类心灵之中的。经济的过程始于需求,继续发展于选择,终结于满足,所有这些环节都是心灵的功能。就这样,抽象的价值与经济过程的开端、中继和结尾相伴始终,经济学家要想脱离价值是不可能的。当然,也有许多经济学家避免关注任何价值问题、伦理问题或精神品格,他们不顾如下事实:这些方面都与经济息息相关。正是由于经济学者缺少伦理学的训练,忽略精神价值和人类欲望的重要作用,这就成了他们的主要弱点,使他们无法解决他们本应该解决的问题。
   如果世界想要从过分消费和过量生产的蹂躏中获得拯救,经济学家必须学会理解伦理学对于他们领域的重要性。正象他们应该学习生态学一样,他们也应该学习伦理学,弄清人类欲望的本质,获得全盘的透彻的了解。而这里恰恰是佛教所能给予极大帮助的一个领域。
   译者附言:
   《佛教经济学》(Buddhist Economics)一书是泰国佛教学者佩尤托(Venerable Prayadh payutto,1939-)1992年出版的专著,1994年又出了补订版,英译者为Dhammavijaya和Bruce Evans,该书在西方学界产生了积极反响,1994年获得法国尤奈斯库和平教育奖。作者在书中将古老的东方佛教智慧与现代经济学的知识熔为一炉,试图诊治自由市场经济给人类带来的根本问题,诸如增长癖和无限发展偏执狂,过度消费与过量生产等。作者观点鲜明,针对性很强,对于迷信两现代化可以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盲从者具有一定的解惑作用。
本文译自该书修订版(泰国曼谷佛学基金会1994)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