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心智修养——内观(3)
时间:2007-10-04 09:10来源:法音作者:[斯里兰… 点击:
2、身姿观
观察身体的站立坐卧等各种姿势是《大念处经》中提出的又一修习之法,用此法来了知身体的生理机制。我们习惯于关注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事物,却很少警觉我们身体的动作,几乎从未留意过我们自己每时每刻的身姿。我们的身体总是在不断地寻求舒适快乐,当身体处于一种姿势而疲倦时,会无意识地调整到一个更为舒适的姿势。假如我们欲知自身之奥秘,就不能白白地让这些反射性动作无意识地自起自灭,而要把它们置于意识的控制之下,这就是身姿观修习的重要意义。我们还应考虑另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当身体处于站立姿势时,我们说:“我站着。”当上身直立下身弯曲时,我们说:“我坐着。”当身体处于水平伸展姿势时,我们说:“我躺着。”其实,我们应该认清的重要一点是,只是身体在各种各样的位置,或弯曲或伸展,做出各种姿势。而我们却把“自己”与“身体”等同起来,施设出一个“我”,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在思所成智的水平上去理解这一点还不足以产生性质与观念的转变,所以循着身体的各种姿势静观默察,才有助于心客观地把身体只作为身体来观察,而不把它和“我”或“自己”相关联。同时,这也有助于心与身同步,而不让它随意漫游。
3、行动观
另一个了悟色身之法是观想色身的各种活动——弯曲、伸展、走路、交谈、穿衣、吃饭、喝水等各种自然之事。我们通常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有意识地开始行动,却很难把这意识关注始终。如我们有意识地坐下吃饭,但吃的时候,却心念万端,而没有注意到我们在吃。至于其他活动情况也是如此。行动在进行着,而我们对这些行动的实质或部分、或整个的无明。因而我们对自身,对自身的活动与行为完全无知也就不足为怪了。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身体的所有运动都是异常复杂的肌肉运动。但这是书本知识、理性知识,这种知识还没能接触或影响到人的核心问题,换句话说,这种知识还未达到修所成智的水平。在动作进行时观想动作是使我们在修所成智的层次上了悟自身的方法。若有人选择修习此法,则需在练习各种活动时放馒速度,如走路要慢慢地走,以感受各种微细肌肉动作如何协调合作而构成行动,我们把这些行动误以为是我或自己在行动,因而说:“我走”、“我吃”等等。事实上,除了这些协调的肌肉动作之外,根本没有游离在外的假施设“我”。
4、不净观
观身之不净展现了另一悟境。我们以为色身是一个美丽的物体,更有甚者,我们把它看作是美丽的自我,因而妆扮它、美饰它,经常谈论秀发、靓脸、白牙、媚眼等等。其实,我们的身体不净充满,如粪、尿、唾液等,然而我们却从不把这些作为日常谈资,习俗也要求我们在极隐蔽处清洁色身。愚执顽见认为色身是美丽的,也是值得美化的,作不净观就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这个误区,面对色身真实而令人厌恶的本质。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讨厌色身,曾经有一群比丘误解不净观,极端讨厌色身的可厌物,由走向极端而自杀。其正确的态度应是放弃自怜自爱,不要把色身当作欲求的物体,必须培养从色身的出离欲。对色身要观想所有不净,也要细心养护,勿陷入自纵与自虐的极端。色身是宝贵的,是我们达于涅盘之旅的交通工具,因而必须保持它的强健。佛教反对毫无益处的自肆与自虐这两个极端。
5、大种观
在《大罗●罗经》中,详细阐述了另一观身之法——大种观。此法是以五大种(五大元素)来观察色身:色身之坚固部分,如发、爪、牙、肉、骨,不是别的,而是地界(Pathavi-dhatu)或地种和它的衍生物。这内在的地界和外在的地界完全相同,绝无异样,同样都是地界。色身之液体部分,如血液、唾液、尿液、粘液等,不是别的,而是水界(Apo-dhatu)或水种和他的衍生物。内在的与外在的水界也毫无区别,无论何处,水大种就是水大种。同样,身内之火大种或火界(tejo-dhatu)表现为体温,来自于吃进的食物,与外在的火大种亦无区别。风大种或风界(vayo-dhatu)亦如是,内在的风存在于呼吸及体内空腔中,与外在的风界没有区别,无论内外,都是一样。空间也是这样,有内在与外在,身内之空腔——耳孔、鼻孔、消化道,与外在之空间也无分别。因此,对内外之五大种应作如是观想:“彼非属我,我亦非彼,彼亦非我灵魂。”我们习惯把组成色身的这一小堆物质看作非同寻常,认为色身不仅仅是色身,而是“自我”。把色身当作自我,便不能对它了了分明,禅定的体悟就是要断除把色身当作自我的习见。《大罗●罗经》还告诉我们,在作大种观想时,发展自己如是心念:要如地大种那样,当纯净物加于它时,它不得意;当不净物抛向它时,它不厌恶。水火风亦如是,对于净与不净,水洗、火烧、风吹,不起分别,空间也不会自己侵夺地盘。同样的道理,我们应在观想中训练自己好恶不易其心。
6、尸腐观
最后一种观身之法是对尸体腐烂过程的观想,作这一观想可使我们在面对生命的必定结局——死亡时,泰然处之,视之为自然而然、必然发生之事。同时,尸腐观还揭示出对色身的宠爱乃至崇拜都是无济于事的,死亡是确定之结局,因而我们应该发展出离生死之正见。事实上,追求更多的生也就是追求更多的死,当我们断绝了生之见惑时,也就断绝了再生再死。
受随观
我们之所以囿于轮回,是因为我们系缚于世间的欲乐。何为欲乐?欲乐不过是快乐的感受而已。世间不仅有快乐的感受,还有不快的感受,还有非快乐非不快乐的感受。我们如要断绝使我们遭受轮回之苦的快乐的诱惑,就必须对感受的本质了了分明。
感受有三种:快乐的,不快的,中性的。在通常未经修习的情况下,我们只是粗略地感受到快乐与痛苦,我们迷恋那些快乐的,反抗那些痛苦的,对于中性的我们一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说,我们对快乐的感受发生了贪欲,对痛苦的感受产生了?恨,对中性的则处于无明。《大念处经》教我们在感受生起时观察感受,这就是“受随受观”的含义。观受时,要依借当下生起的感受而观受,而不是观想象中的、希冀中的,或是记忆中的感受。同时,弄清观受的生理机制也有助于我们回归生活的本有传统。在做观受修习时,应该作几分钟安般守意。缅甸有一种观受的方式是这样的:观受应从头顶开始,应用定力逐渐扫描感受,从头顶到身体末端,然后作反方向的观想,从身体末端到头顶。练习必须作得缓慢有方,从头顶到脸,到颈部,然后右臂、左臂,之后才到颈部、胸腔、腹部、骨盆、右腿、左腿。观受时,重要的是留意全身各个部位当时现前的所有感觉,不使遗漏。在某些部位,可能没感受到什么,但这并不是说在那些部位没有产生感觉,而只能说明修习者的感知功夫还不够,还不能觉察当下生起的极细微的感觉。我们的身体遍布着错综复杂的神经纤维网,所以在周身各处会产生数不胜数的感觉,但当我们的关注力游荡到别处时,就会失去在特定区域的感受。我们不必担心缺少感官知觉,也没必要去寻找感觉,只要做到警觉现时感觉的生起与动向就行了。这种上下扫描感觉的时间长短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用定力来系统周遍地观察色身各处的感受。在此修习之初,一个人可能只注意到一些粗略的感受,或头疼,或腿疼,他不应该留驻久观这些疼痛,而应当按观想的顺序继续做下去,留意疼痛感的生起。坚持锻炼,就会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身体内外的微妙的感受。他会吃惊地发现竟会有如此大量的感觉生起,其中很多是修习前从未注意过的,诸如:抓挠、刺痛、灼热、凉爽、搔痒、震颤、压迫、蚂蚁爬、虫咬、麻木、疼痛等等,还有些难以描述的。练习时,不必把它们加以分类、标示,而要专注于它们的生起变化。假如身体某处的感觉感受到了,就立即忽略它们,继续循序前进。假若感到有压迫感朝向头部,就作从头到脚的观想,这样据说可以安全地把压力从色身底端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