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佛教应本着 “来自十方、回报十方”的感恩理念,投身于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佛法的传播绝不是孤立的,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同时,佛教界也应以“知恩报恩”的姿态,回馈社会各方面的关怀和支持,增强社会各界对佛法的认同感。
第五、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宗教自我修养的内涵。佛法的宗旨在于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提升个人内心的心智修养。佛教界必须本着“闻、思、修”的原则,通过禅修、念佛等多种形式,提高宗教自我修养的气质。
总之,佛教界如果能从以上五方面(文化、教育、弘法、慈善、修持)工作着手,扎实加强自身建设,既能发挥佛教主体精神的适用性,又能充分发挥寺院的宗教职能。这样,既能保持佛教主体精神持续健康的良性循环,又能遏制佛教世俗化倾向的漫延。
五、结语
因此,当前佛教自身建设工作,必须把佛教传播过程中,佛教主体性与世俗化倾向的关系处理好,变机遇为挑战,化淘汰为生存,保持佛教的主体性不受损害,维护佛教的健康形象。为信教群众提供正信、正行的佛教文化,引导信教群众进入佛教的智慧大海,净化社会大众的心灵,启迪社会大众的智慧,才能真正的为当代社会的稳定、和平与发展服务,才能真正的实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