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研究方法论(3)
时间:2008-08-15 22:56来源:法音1999年第3期作者:陈兵 点击:
教外学者研究佛学,除了应注意宗教政策、尊重佛教徒的信仰之外,应注重佛学研究的基本功,争取准确、全面地理解佛学,采用哲学、史学、考据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多种视角对佛学作全方位的研究。特别应注重调查研究,对佛教的宗教活动、教徒的心态、教团的现状获得真切的了解,最好能对佛学的修持亲作试验,起码也应对别人修持的效果作调查研究。多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上观测实验方法,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科学方法,用这种真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才能得出真正科学的结论。只是关在书斋里从文字到文字,或用某种现有哲学观的框框去套佛学,难免错解佛法,贻害社会。教外学者佛学研究的价值,大概主要表现在其“教外”的立场——站在佛教、佛教信仰之外,以“旁观者清”的理性眼光,从全人类文化和当代文明建设的角度,客观、冷静、如实地审视佛教的历史和现状,对佛法的价值作出公允的评析,对佛教的弊病和缺陷作如实的、善意的揭露批判,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起到向社会如实介绍佛学、促进佛教自身建设及与社会协调的积极作用。佛教界应尊重教外学者的辛勤研究,重视教外学者的批评,视教外学者为帮助佛教成长的重要诤友。
具有佛教信仰的教内学者,未必便不能在佛学研究上贡献出生命广大长久、使教内外读者皆能受益的佛学研究成果。20世纪两位成果最辉煌的佛学研究巨匠——吕澂和印顺,便都是佛教徒。能否研究好佛学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清醒的理性和客观持平态度、真正科学的方法,而这正是佛教所强调的学佛之要、般若精义。佛学的基本原理——缘起的如实观,应是佛学研究的最佳指导,未必与学术研究的方法相悖,而应能补救学术研究方法之局限与偏狭、执着。
教内学者的佛学研究,应发扬传统,以解行相应法为主,兼取学界的科学方法。力求以禅的客观、冷静心态,从全人类文化的广大视角,从佛教的现状和自身的建设出发,研究佛教的历史、教义、教制、文化等。应直面佛教的现状和弊病,自我诊治,开出处方。应研究整理佛教的修持之道,总结古今修持的经验,开设出适宜于现代人修持的法门。应针对当代的社会、文化、心理问题,系统总结和发挥佛学思想,编写出高水平的佛教哲学、佛教心理学、佛教文化学、佛教伦理学等,为人类文化的建设、科学的整合飞跃作出贡献。应针对佛教现状,总结佛教弘传的历史经验,批判传统之弊端,深化人间佛教的思想体系。与教外学者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教外”不同,教内学者的研究价值,应主要表现出“教内”的优势——对佛学有解行相应、经实践验证的深切体会、准确理解,能从弘扬佛法的热忱提出针治弊端、促进佛教建设的方案。如果说,教外学者的佛学研究成果,其效用主要在供社会人士了解佛教、作佛教建设的一种参照体系、参考意见的话,教内学者的佛学研究成果,则应主要对佛教徒的修持和佛教的建设起到指导的作用。
在文化学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与佛教弘传的需要和学术界佛教研究的日益兴旺相比,中国大陆佛教界的佛学研究显得相当落后,佛学研究的方法也缺乏自身应有的特点。佛学研究应该是21世纪的中国佛教应予高度重视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