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他空思想(3)

分享到:

  如果从禅定说,胜义健行等无量禅定是佛的自性,即善逝如来。因有菩萨禅定之咒力,善逝如来成为“常”、“乐”、“我”、“净”。
  善逝如来与胜义的关系,如果没有善逝如来,不可能有胜义。若从密教角度分析,胜义谛是自性俱生的大乐,用“哇木”字代表。胜义和胜义谛的意思不完全相同,胜义谛无体、无喻,远离一切著述,即不能用语言概念表述。
  世俗谛,略称“世谛”,《了义山法海论》说:“属色身之诸瑜伽母及属道谛之菩提诸法,即是世俗谛,为刹那有为法。若尔,以世俗道谛速修一切味……”。
  世俗谛,是于世俗谛实。觉囊派诸师认为,若以普通中观师所说的从有与无的关系分析二谛,在世俗方面讲,有无、法有无、色有无等直接相违,因此亦与三蕴非有说相悖。他们的这种观点,坚持世俗法都是真实,有常恒而绝对的本体。
  世俗谛和胜义谛的“谛”有本质上的区别。《文殊菩萨藏经》说:“谛者,一中非有二,即灭道。无凡生者,决定义。决定一切者,了义;一切了义者,圣善”。
  觉囊派认为,胜义谛的“谛”,是于胜义谛实。根据这个道理,世俗谛的“谛”,是指一切世俗法真实,它有生有灭,有体有喻,能用一切语言概念表述。但世俗法性是绝对的。《了义山法海论》说:“若诸法无谛,胜义非有谛?非也。若世俗无谛,非有世俗谛,故凡世俗谛皆于世俗谛实,非于胜义谛实。若于胜义不谛,非有胜义谛,凡胜义谛于胜义谛实,非于世俗谛实”。这样,二谛成为绝对关系,把两者可以分割开看待,既便没有世俗谛,胜义谛仍然存在。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实有本体的事物,世俗谛就不会成立,这和中观应成派所说的二谛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相对立。
  关于二谛和三身的关系,觉囊派认为,法身、受用身和变化身是由二谛所摄。《金光明经》说:“善男子!诸佛之变化身者,诸佛与行相合;受用身者,与诸佛意趣相合;法身者,与诸佛身相合。善男子,变化身是依圆满受用身显现;圆满受用身依法身显现;法身清净,不住一切”。
  三身之间处于相互对立的关系。若区分诸佛之身,有自性身、受用圆满身和变化身,其中的自性身即是法身,它是受用圆满身的所依。多布巴、多罗那他等觉囊派高僧们在对《金光明经》、《大乘经庄严论》、《文殊菩萨藏经》的观点作了比较后指出,胜义一身,世俗三身。法身,指“集力、无威、不混合等佛的功德,般若及无二等”。受用圆满身,指从法身加持所现之因(根本);从其加持定生,视见所教化者们所胜解者,是变化身。(14)法身具有遍离一切烦恼障,圆满一切善法,住空性和正智的特性,只有具备此等特性,才可以现受用圆满身。佛的变化身无一切业障,身心清净,毫无垢污。法身和受用身是因果关系,法身是受用身的因,受用身是法身之果;反过来,受用身是变化身的因,变化身则成受用身的果。进一步分析,受用圆满身的出现要以清净智慧为条件,清净禅定为变化身出现的条件。一般情况下,世俗色界属于世俗谛中,法界属于胜义谛,前者是人们能够认识的,后者不被人们认识,也不能以语言概念去表述。《大乘经庄严论》说:“佛变化无穷,此为变化身;圆满自他利,一切住此二。造、生、大菩提,恒常示涅槃;佛之变化身,解脱大方便”。(15)胜义谛是自性俱生的大乐,以字母“哇木”代表。如果从人的生理机能分析,三身分别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如法身位于人的心脏,受用圆满身在喉间,变化身在额头。心中沉睡,喉间现梦,额头觉醒,三处分别有“哇木尤”、“玛尤”和“雅尤”,“哇木尤”,意为“智慧”;“玛尤”意为“下字”;“雅尤”意为“上字”,这些皆为密教术语。所谓基、果没有自性的区分是从胜义法身说的,非说世俗色身不需要“道”。
  对于普通人来说,虽具佛界和成佛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受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和诸种烦恼障、所知障的系缚难得三身,只有正确掌握三性(三相)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尽除一切烦恼后,才有可能获得三身。觉囊派根据密教修炼方法和所修内容,把三身又分成了好几种,不共密法上有金刚身或密咒身;若干方便智慧和空性慈悲区分,有智慧身和空性身,以及身、语、意三身、四金刚身、四遍知身、四现证身等等。



  六、他空与唯识
  “唯识”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唯识学派的主要哲学理论。他们认为,色等外境犹如梦中之色,存在于识中,并非存在于外境。譬如说:“所说的眼根,是眼遍照心,眼本身无相;所谓色,是色遍照心,色本身无相,唯从此生眼识”。(16)综之,识生一切现象。觉囊派认为,瑜伽唯识学派是把识和外境分别开来讲的,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因为,识本身实有自性,“所以现见眼识色是自见自”。(17)如果生起色相,除了从识生起外,舍弃了其他外境相,若是绝对没有色。他们认为,在未作证辩之前,认为有“眼见色”,观察后才知道没有色,存在于色中的识实有自性。一切实有自性的“识”,若存在于外境,是所执有;若存在于心识,则是能执有,两者都是错误的,所以不存在能执和所执,外界现象也非识的显现,而是绝对的真实存在。觉囊派在这里彻底否定了瑜伽唯识学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肯定了客观事物的存在。多布巴认为,世间唯识是进入空性之门和方便,不能彻底否定它。唯识分出世唯识、世间唯识、胜义唯识等。世间唯识者,如《楞伽经》说:“分别习气缘,从识现诸种,人有外境者名世间唯识”。
  觉囊派认为,《楞伽经》的观点与法相师相同,不能把他们所说的“唯识”归于究竟唯识之中。《了义山法海论》说:“虽不重无识,然与唯识心、识为胜义之说相悖;无漏之界、不可思议之界、胜义之善、法性坚固不变、胜义于理乐、从初解脱之身、大觉悟法身及无别功德之法犹如恒河沙,从识法过去,是与唯识于识胜义谛实之说相悖”。
  谁也不能断除自性种,时轮等如果想从唯识脱离是不应该的。胜义识是法界,胜义佛如虚空一样宽阔,修行无为法心,觉悟成佛。“成为生死轮回之本的胜义识如宝如虚空,是一切法的根本。胜义识者,清净胜乐之境、根等无诸有相之心”。(18)
  《楞伽经》对世出世两种唯识的关系作了透彻的分析。它说:“依唯识,不分外境义;依无光,从唯识过去,伽瑜住无光,不见大乘”。经中把“唯”字解释成自性界,意思是只要抛弃事物产生的条件和事物本身,自性就会圆满。这里所说的“自性”,是“识”的自性,非事物本来就有的体性。另外,经中还提出了“相对唯识”、“绝对唯识”,前者是世俗唯识,后者为胜义唯识,超脱世俗唯识就是胜义唯识。《大中观究竟时轮续》说:“自生胜义无分别界智对金刚菩萨及大手印言是唯识,即胜义唯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