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佛学与科学融通之省思——陈兵

分享到:

   近代以来,科学君临全球,成为举世公认的价值尺度、无上权威。宗教,尤其是被西方人作为宗教之典型的基督教,因表现出与科学明显相悖的禀性,曾藉教权迫害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阻碍过科学的发展,因而随科学之进展而大大贬值。“宗教与科学水火不相容”、“宗教是科学的死敌”,成为许多人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基本态度。戴着宗教帽子的佛教,难免受到株连,面临科学的强劲挑战。融通佛教与科学,攸关佛教慧命,于是成为一批热心弘法的人士深切关注、精心论述的重大问题。

   “佛法是科学”的论证

   佛教特别是作为其教义的核心的佛法,具有尚智重真、贵实践验证的精神,确与基督教等重感情上之信仰的神教有颇大不同;佛教经典中,有重视工巧技术(科技)及不少与科学发现相符的说法。弘法者们从这一角度着眼,论证佛法与科学最相符契。佛教革新运动的领袖太虚大师对佛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甚为关注,撰有《佛法与科学》、《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佛法的色法与物》、《论天演宗》等多篇文章论佛法符契科学。他肯定“科学之可贵,在乎唯徵真理实事,不妄立一标格坚握之”。而佛教唯识学,“其贵理事真实,较唯物科学过无不及”。(《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就连推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李石岑,也在其《人生哲学大要》中称扬提倡佛学“不特对于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上一层精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上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上一层保证。”

   论证佛法符契科学的主力,是一批信仰佛教的科学家和具备科学知识的佛教徒,其中主要者有王季同、尤智表、王守益、沈家祯、黄明德、罗无虚、牛实为、冯冯等,他们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以通俗晓畅的文字论证、解说佛法,具有相当大的说服力,其著述长期大量流通,影响不小。

   最早论证佛法是“应用科学”的王季同(?—1948),曾留学英国学电机工程,是20世纪初卓有成绩的科学家。从1930年起,他陆续发表《佛教与科学》、《唯识研究序》、《佛法省要》、《佛学与科学的比较研究》等论证佛法“是不折不扣的科学”,其理由主要有三条:

   其一,“一切宗教绝未有以科学方法出发者,有之则唯佛法。”(《劝全世界学者研究佛法书》)佛法探究真实,从现比二量出发,现量中的前五识现量(即感官不掺杂感情等因素而得的直觉)为各门科学观测实验的根本素材,意识现量与比量(归纳、演绎等推理)对科学研究尤为重要。

   其二,佛教的基本原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即是时下社会科学界最时髦的科学方法——辩证法,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谛犹如辩证法的正反合三段论命题,《维摩经》的不二法门即是辩证法所说对立物的统一。

   其三,佛学很少与科学矛盾之处,“而且有许多地方和科学不谋而合”(《唯识研究序》)。如佛经说三千大千世界的结构、成住坏空四劫,与天文学的发现相符,佛教所说认识发生的过程与生理心理学的说法相契,“净色根”显然就是感觉神经。可见佛菩萨的神通决非神话。当然,佛经中也有少数与科学新知识不合的地方,如说北洲人寿千岁等。王季同举出四条理由予以解释,认为这些地方并不至于影响佛法的整体价值。

   尤智表,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读无线电工程,回国后任浙江大学教授等职,著有《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1940)、《佛教科学观》论述佛法乃“殊胜的科学”。前者采用科学实验报告的形式写成,首先从佛经的文字和外表着眼,以科学家的眼光考察,发现其与科学实验报告的写法竟然相同,注疏分析之精密在当今科学书籍之上,句法与文体质朴通俗,概念准确,时以符号代文字,正与科学著作的文字相同;译名和定名极其严格,名词之多超过任何专业词典;其内容涉及修行之理论、方法、步骤、效果、注意事项等,结构与“实验指导书”有相同之处。

   其次,尤智表以科学知识考察佛教的理论,发现“佛法有一部分的理论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而另有一部分已超过了科学的领域。”如以《金刚经》“所谓、即非、是名”观察任何现象,都可得到最合理透彻的了解。又如《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解释为新物理学的质能互变。唯识学精研心识,可谓“心理化学”。科学研究的对象,仅为佛学所说五位百法中的色法和时、方、数学5种不相应行法,而且其所知色法也仅限于佛学所分11种色法中的7种。对色、声二尘的理解,科学的说法甚至还没有《楞严经》说得透彻。

   尤智表还通过比较,说明佛教和科学一样,是理智的产物,其重理智、扬弃感情、破除迷信、重实证的精神,与科学一致。参禅修定念佛等修持方法,与科学研究将研究的对象单纯化的方法相通。总之,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亦非哲学,有理论,有应用,是一种“可以实验,可以获得实际效果的学问”。

   王守益(1930—)为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发表有《佛光与人生》等文章以物理学解释、论证佛学,辑为《物理与佛学》(1983)一书。王守益主要以量子力学理论解释佛法,谓任何物质现象在其微观层次皆显现波粒二象性,代表质点波性显现的波函数是不可见、不可测的,我们能看到、测到的形状、能量、压力、温度等,只是该物质系统的性质之一而非其本来面目,故可说任何物质现象或其波函数本体是佛经所说的“空”,“这里的空表示在实质世界或实数世界里没有实质存在”。又,据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科学所能测到的实验数据亦即佛学所谓“假有”,是在测量工具与被测物之间产生的,已非该系统未被干扰时的本来状态,一切法绝对真实的物性是不可测到的,佛法说实相不可说,绝对正确。至于世人所感知的存在,有人类神经效应与心理作用所引起的失真成分在内,可以说具虚妄性。佛家修持的实质,可谓逐渐解除低度空间实数世界的限制,而到达本居于高度空间的自性或本体,此即是见性成佛。王守益还以量子力学超流体与超导体理论解释佛教的修持方法,谓通过降伏妄念将心理温度降至某值时,便会有开悟、神通等突破性的觉受,犹如超流体的超流性质突然发生及超流体的各种超流现象,为达基态(净心)或共态而到达自性,学佛者必须断除一切烦恼执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牛实为教授自1988年以来,发表多篇文章,论述佛法与科学的关系,以量子力学、量子生物学、混沌动力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解释佛法,尤其是解释藏密修证、禅宗开悟的原理。他从时空、物质、依正二报三大结构的理论比较佛学与科学,论证佛学与现代科学关于宏观微观世界、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理论暗相符契。现代物理学所说的“真空”是“科学通向佛学的一条隧道”,其性质与禅宗所说自性相类,可看作当代科学界已在关注的终极实体。通过修持使心脑系统内的混态平息、纯态开显时,“具有寂照功能的固有真空态就以心脑之光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即参禅者之顿悟,其信息可能由脑中的生物量子场所产生的振荡波传递。藏密所谓明点,可看作一种未知的生物能量,可能是智能之源或生物光量子场的能源,当通过自控三业使神经系统处于最小激发态时,明点不受干扰而复明,形成生物光量子场运行于中脉内。明点的波动频率与宇宙中的生态量子场辐射频率相同时,便可吸收宇宙生态量子场的辐射能,迭加于自身明点上而共振,转肉体为虹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