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养生学 >>

宗教的健康观(2)

分享到:


  道教的健康观

  道教是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追求成仙得道、健康长寿是道教信仰者的信仰起点与追求的人生终极目标。道教的健康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生可求,我命在我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的核心。道教认为宇宙万物均有神仙主宰,而神仙是永恒不死的。道教相信,人只要通过全面修炼、敬神、积德行善,经过不懈的努力,就可以修成神仙,可以与神仙一样长寿甚至久视不死。为了达到长生久视,道教徒把成仙得道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她属于人只有一次,人要长寿必须“自好”、“自爱”,保持健康的体魄。道教的健康观首先就是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好生、乐生、贵生、尊生,不断探求生命的奥秘,对实现人生的幸福长寿充满信心。其次,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神不出身,与道同久”(见《西经》)的人生态度,相信“修道于身,爱气养神,延寿益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见《老子河上公章句》)。认为人只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又不听天由命,有一个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济世度人的生活态度,通过不断的修炼,是可以主地动地把握自己的生命,充分地享受生活,健康长寿也是可以实现的。

  二、内外修养,动静结合

  道教为了实现自己的健康观,追求长生久视的生命境界,千百年来不断地寻求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总结出道教的内外丹法,导引行气,坐忘守静,服食补养,药物祛病,动功健体等等方法,从而构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道教养生文化体系。

  外丹:即服食用鼎炉炼金石草木而成的金丹,盛行于唐五代以前。

  内丹:即指以人自身脏器为鼎炉,通过止念守静,导引行气,调息等方法,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道同长久的目标。经过实践证明,静功对调理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很大好处的。

  道教认为修炼静功还需要动功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心俱佳的效果,故又开创了道教内家拳术,即著名的太极拳。人们经过数百年的锻炼实践,证明太极拳具有极好的健身功能,并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

  道教为了确保强健的身体,达到成仙得道的目的,还十分注医药祛病,故有“十道九医”的说法。历史上也确有许多道士又是著名医药学家,如魏晋时的葛洪、陶弘景,唐朝的“药王”孙思邈等等。

  三、度己度人,济世利物

  道教认为,仅有形体的健康还不是完整的健康,还必须要有心理的健康和道德的健康。道教认为实现人的长生要经过“性命双修”才能达到。命即指形体;性则是指心、神、意、德。也就是说,人的生命长短是由人的形体修炼和心灵修炼共同决定的,只有做到“性”、“命”都健康才可以实现长生久视的目的。只有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

  道教还认为仅有个人的道德的完美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济世利人,也就是度己的同时还要度人。道教的神仙们都是有功德于人类、社会、国家的。例如关帝的忠孝节义;吕祖的普度众生;药王孙思邈医病救人;邱祖的“一言止杀”等等,正因为他们有高尚的品德、济世的功德,才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永恒不死。

  如今,做一个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合格的道教徒,在强调形体修炼的同时还须更注重德行的修养,做到爱国爱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遵纪守法,自觉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才是顺其自然,才可能实现“性命”尽善尽美的神仙境界,获得生命的长生久视。

  基督教的健康观

  基督教的健康观建立于上帝创造人的信仰。圣经创世记指出,人是按上帝的形象所造,是上帝完美的杰作,他们的身体是出于上帝精美的设计,上帝用深情的吹气赋予人成为“有灵的活人”,上帝看着自己的创造宣告一切都是好的。在疾病与死亡的残酷事实侵入之前,亚当、夏娃?D?D上帝所造的第一对男女?D?D充分地享受着创造的平安与和谐,健康对他们不是问题。这种和谐完美不仅是指人与创造主的关系的正常,还指一个人本身各部分所具有的和谐。根据圣经,在人被造的过程中,人是按着灵、魂、体三个部分一起被造的。灵指人与上帝沟通的能力,也指人的永恒性,人由此成为“万物之灵”;魂指个人的思想情感部分,具有在心理学层面上所指的功能,还代表一个人的个体以及所拥有的自由意志;体则指上帝用地上尘土所造的物质性躯壳,是人灵魂的“载体”,具有与外界沟通的功能。这种人的三而一的结构是了解基督教健康观的基础。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在灵魂体这三个层面上取得有机的和谐与完美,各司其职,保持应有的正常功能。

  圣经指出人的罪是向上帝的违背,是疾病痛苦乃至死亡的根源。在圣经中,救赎的结果不仅指灵魂的得救(即与上帝和好),也包括心灵及身体的层面(与自身及与他人相处的平安和和谐)。在健康方面,旧约圣经中上帝曾对他的选民以色列人说:“你若留意听耶和华的话,又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留心听我的诫命,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将所加与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为我耶和华是医治你的。”(出15∶26)摩西律法中有许多“洁净的条例”,包括大量与健康有关的饮食条例和卫生条例(见利未记11-15章)。这说明圣经很早就把健康与灵性意义相联。

  当然健康的概念不局限于身体疾病的康复,从基督教救赎论的角度也可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这一健康观。一个人的灵魂得救归向上帝后,其身体的意义随即发生变化。圣经称信徒的身体为“圣灵的殿”,有圣灵的内住,这是用基督的血为代价买赎的结果,信徒应在自己的身上荣耀上帝,既要有尊贵得体的言行举止,也要对身体这神圣的“殿”善加爱惜保养,无权随意毁坏。这是一种“受托”的责任感,信徒有本分管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尽管死亡随着肉身的衰败仍有一天会来临,但“内心却能一天新似一天”。

  心理的健康也为基督教所强调,但又不是孤立地讲心理,从上述灵、魂、体的功能看,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健康的灵是健康的魂(心理)的基础,而健康的魂有助身体的健康。圣经箴言书对人的修身养性有许多教导,如:“要敬畏耶和华,远离恶事,这便医治你的肚脐,滋润你的百骨。”基督教指出罪是指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进而导致人的自私、嫉妒、愤怒、贪欲、自怜等等,这些正是百病之源。又如箴言书中说:“嫉妒是骨中的朽烂”;“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因此内心敬畏上帝,心灵圣洁,是获得身心健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