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间佛教
有人说佛教是出世法,大乘人希求成佛,小乘人希求得解脱涅盘,为什么说“人间佛教”呢?对此很不理解。
其实,佛陀主张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宇宙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非自性有),而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杂阿含》经卷十)。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云:“此有故彼有,如由长有短,此生故彼生,如由灯有光,有长故有短,非从自性有,如无有灯故,光亦不能生”。中观宗称此法义为“观待缘起”或“相待缘起”,为缘起性之一。故法不孤起,相辅相成,出世法是对世间法而言,没有世间就没有出世间,世间与出世间是相互观待而立名。如没有此岸生死,就没有彼岸涅盘,断尽三界烦恼,不受生死后有即名涅盘,不是另有涅盘可得。所以大乘人希求成佛,小乘人希求得解脱,都是在人间发心,人间修行而成圣果。若离开人间,即无圣果可言。
释迦佛及一切诸佛,都是在人间发菩提心,在人间积集二资粮,修习难行能行的菩萨行,成无上正等正觉及说法教化亦在人间,其教法亦流传在人间,法身事业乃至三有未尽亦在人间利益众生。如《造像功德经》云:“诸佛如来人中生故,复于人中成等正觉,人中多有阿罗汉而得果故,诸大威德辟支佛,复于人间出现故”。是说三乘圣人都在人间发心、修行、证果和度生。他们都是人而不是神。如《增一阿含经》卷十八,佛告比丘“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我亦是人数”。是说凡在人类,有五蕴之身,就免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故佛告诸比丘,当寻求安乐寂静之法。
可能有人会说地上菩萨不是往来天上人间及他方世界,一来圣人的“家家”往来天上人间,不还圣人的“三超”、“五般般”不是也在天上般涅盘吗?菩萨往来天上人间是为修菩萨行利乐有情,一来和不还圣人是在人间修行功期未满而示寂生天,证道在天中或在人间,因为烦恼的起因在于人间,断烦恼证菩提还得要利用人间有漏圆满之身的素质,方能断除有漏而证圣果。三恶道众生及天人之身都不具备修定断烦恼的条件,此即是人间佛教的原理。
佛陀还教诫弟子应知恩报恩。佛陀认为不知恩报恩者就是无智之人。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七云:“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佛教徒深受三宝之法恩,父母养育之深恩,师长教诫之恩,国家和人民的护育之恩,是故,佛弟子应知恩报恩。
释迦牟尼佛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教法流传人间。人间佛教是说我们现正处在人间;佛陀所说的法又并没有离开人间实际;佛法还在人间存在,得闻佛法,又得暇满人身,正有为利乐有情发心修行,培植善根,积集福智二种资粮的良好机缘。菩萨在人间修行,主要应圆满三件大事,一是“庄严国土”(亦为“严净佛土”,或“严净佛刹”。又为在修庄严人间国土而感自己将来成佛的佛刹净土);二是“利乐有情”(亦为“成熟有情”,又为在人间利益一切有情,令其善根成熟,为自己将来成佛而能受度);三是愿圆满,如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其中就有愿自将来成佛的佛刹净土,及成佛应度的众生。所以在人间修行,只要有菩提大愿,将此身心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为利益人民所作的一切善法,无不是修菩萨行,无不是积集福智二种资粮,为自成佛道感得报化二身之福德资粮之因,如果了知诸法体空无我而修菩萨行,即是智慧资粮之因,为成就法身之体。所以佛说的三藏十二部契经,无不是说明世间与出世间的缘起因果关系,三乘圣人或修人天安乐者,都是在人间,只是各自发心的大小和修行的广狭不同,各自所得的果位有别,若离开人间,就没有审谛观察人间的苦乐和善恶因果缘起等所缘境,就无有情可利乐。这些缘起之理,真实不虚,因果宛然,法尔如是。
回向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