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波罗王朝(西元六五八年至一一三七年顷)
波罗王朝兴起于七世纪的孟加拉,共传十八代,代代崇佛。第四主达摩波罗曾将国土扩展到曲女城,国势最盛,对佛教贡献也最大。他首先在那烂陀附近建欧丹多富梨寺,继而又建超戒寺□,其规模的宏伟,胜过那烂陀寺,此三寺成为当时的佛学中心。唯印度佛教自笈多王朝之后,已趋没落,幸赖波罗王朝的保护才得以在东印度存续下来,在此五百年间,可说是密教的兴衰史□。西元一二○三年,佛教最后的据点超戒寺等,被回教徒破坏后,多数僧尼走避至西藏、尼泊尔等地,于是佛教从印度本土消失而转入西藏,西藏接收了超戒寺大量典籍后,便传承了密教教学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于是形成以密教为主流的藏传佛教一系□。
佛教自十三世纪在印度衰微后,到十九世纪出现复兴的曙光。一八九一年,锡兰达摩波罗上座率先创立“摩诃菩提协会”□;次年,印度格里巴沙兰上座创立“孟加拉佛教会”□,在两位上座的努力下,重修佛教圣迹,兴建寺院,也提升学者对佛典研究的重视,进而有“佛教圣典协会”□的成立。一九五六年,安培克□博士以政府官员的身分,带领五十万人同时皈依佛教,使得印度佛教的复兴重现生机。另外,由于佛教遗迹陆续发掘,政府也开始重视□,世界各国佛教徒前往朝圣者渐多。
一九六四年,第七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在鹿野苑召开,更加速佛教复兴的脚步。今日印度的佛教,在学术研究上极为普遍,各国僧侣因崇仰佛陀遗迹而至印度朝圣、建寺者渐多。
一九九八年二月,佛光山联合南传、北传、藏传佛教,共同在印度菩提伽耶传授国际三坛大戒□,为印度佛教的复兴开创新纪元,也为世界佛教史写下不朽的一页。就整个印度人口来说,佛教徒的人数仍是不成比例,因此,藉此戒会活动,希望能抛砖引玉,为复兴印度佛教打开世界融和的新页。
[注释]
□西元前三二七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其时,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称霸北印度恒河平原一带。旃陀罗笈多王趁机而起,平定北印度,建都于摩揭陀国巴连弗城,创建孔雀王朝。
□据载,阿育王早年为巩固王位,不惜铲除异己,残暴无道,有暴恶阿育的恶名。直至揭邻伽战役,亲见惨烈之状,乃幡然悔悟,立志以仁政治世,人民喜见阿育王以法治国的仁政,而改誉为正法阿育王。
□阿育王也将他所推行的种种事业、政策法令、敕令铭刻于全国各地的磨崖、石柱上。计有大磨崖、小磨崖各七所、石柱十柱、石窟刻铭及石板等五种。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这些法敕成为研究佛教史及印度历史的宝贵资料。
□中印度的法难使佛教兴起了“千年法灭”的末法思想,并产生了寻求王臣等有力外护的理念,此对佛教的发生巨大的影响。
□又称譬喻论师。主要是指经量部的开创者鸠摩罗驮(又称童受)及佛陀提婆(觉天),因他们善用譬喻说法,撰有《喻鬘论》、《痴鬘论》等,故称为譬喻师。依《异部宗轮论》载,经量部系于佛灭后四百年由说一部分出,时间约在《大毗婆沙论》结集之后,此前即为譬喻师。此后,譬喻即成为此派的最大特征,并被视为后来大乘佛教譬喻文学的基础。由于此派的教义富含大乘法义,故在说一切有部中属于先进的异端。
□据佛音的《论事注》,案达罗派共有东山住部、西山住部、王山住部及义成部等四部,均为大众部最后分出者。
□是摩揭陀国熏迦王朝的第十世地天王时代,婆罗门大臣婆须提婆篡位所建,四传至善护法王朝被案达罗王朝所灭。
□据传,案达罗王朝乃雅利安族与土著的混血种族,武力强大。案达罗王朝对佛教有几项德业:□特意保护著名的佛教遗迹阿摩罗婆提大塔的建设;□开掘阿旃多窟院;□耶耆那舍利王时,将黑蜂山的洞窟赠予龙树菩萨,且予以保护。此举对大乘佛教的兴隆实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希腊自亚历山大帝以后,又建立了夏王国,于西元前一八九年顷入侵西北印,使印度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又称为“守正义之王”,受民众拥戴。王与那先比丘之间的佛教问答内容,即今流传的《那先比丘经》(南传称《弥兰王问经》),是记载当时佛教教义发展情况的珍贵史籍。弥兰陀王皈依佛教后,曾在流通的货币上绘轮宝,并刻随法者之字,由此可见,王对佛教的护持。晚年舍王位出家,建弥兰陀精舍,后证阿罗汉果。
□大月氏原居我国西北敦煌、祁连山之间。汉初,因避北匈奴而西移,后夺塞族、乌孙之地,降服大夏,定都于妫水之南的蓝子城(今阿富汗北部),以大夏土著诸侯五翕侯,分别镇抚旧地,五翕侯皆隶属大月氏。其后百余年中,贵霜翕侯丘就却攻灭其余四翕侯,取代大月氏的地位,自立为王,国号贵霜。后又征伐安息,并吞高附之地,并灭濮达、罽宾,取得天竺旁遮普之地,此后在印度即称贵霜王朝,然我国仍称之为大月氏。
□为一切有部的论师,因精进修行,未曾胁卧,故名之。胁尊者欲挽救中天竺佛教的没落,入中天竺华氏城与马鸣对论,并折服之,马鸣即入尊者门下,受具足戒。其后胁尊者归北天竺,马鸣留住中天竺宣扬佛教。后迦腻色迦王攻伐华氏城,请马鸣归国弘化。
□中印度舍卫国人,出身婆罗门家族。初习外道之法,智辩无碍,僧侣备受攻击,致中天竺佛教不振,后与胁尊者对论,深有所感而皈依佛门。马鸣才气纵横,博学三藏,明达内外典,为古典期梵语文学的先驱,开优美文体文学的先河,在梵文学史上留下不朽的盛名。他将佛陀的一生,以梵语写成叙事诗《佛所行赞》,又以难陀的故事为经纬,衬托以美诗,写成《孙陀罗难陀诗》,均为洋溢佛教信仰的代表作。
□如以犍陀罗为中心的“犍陀罗美术”,即是与大乘佛教相应而兴起的佛教艺术,流行于一世纪至五世纪期间,在迦腻色迦王时期最盛。其特色乃以佛教文化为题材,融和希腊雕塑艺术而成,因此佛塔、僧院随之兴起。其中,有佛、菩萨像及“本生谭”等造型雕刻,诚为融和情智的大乘思想的明证。随着佛教东传,此期佛教艺术影响广及中亚、中国、日本及南洋等处。
□胁尊者的学风,直取精要,与有部学者大异其趣,他曾评方广经为:“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专用大故。”可见他已接受由南印传至北印的般若思想。世友本是有部学者,着有《异部宗轮论》等书,玄奘大师《西域记》卷三记载:“我顾无学,其犹洟唾,志求佛果,不驱小径。”此即大乘思想的明证。马鸣菩萨的著作甚多,属于大乘思想的有《大乘起信论》等。又因亲近胁尊者,自然受到大乘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