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小乘佛教史 >>

阿育王与大天(2)

分享到:

  因此,史家每以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之拥护基督教,来此拟阿育王之拥护佛教。实则颇为不当,君士坦丁不容忍异教,且其目的是一种政治的手段;阿育王却在石刻的 令中告谕人民,不得诽嗤邻人的信仰,印度教有名的摩法典,也即在此时成立;宗教的容忍乃被视为当然;其宏扬佛法,乃纯出于敬信佛教而奉行仁民爱物的正法。
  当时印度的版图之大,堪称世无其匹,东部边界到达孟加拉湾,北言的尼泊尔及克会米尔两个王邦,亦入其统辖范围,南部疆界扩展至波娜河(Panna River)即今之海德拉巴省以南的吉斯特那河,西达阿拉伯海,西北则抵达今日阿富汗境内的一部分。
  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二说,阿育王即位第十七年,请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 Tissa)为上座,于华氏城(Pataliputta)召集长老一千人,从事第三次结集,费时九个月。又据说南方巴利藏的“论事”(Kathavattu),即是此次华氏城结集的具体成果。
  结集之后,阿育王即派遣了大批的传教师,分赴各地宏传佛法。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二所载,他们的领导者及其所到的地方如下:
  一、末阐地(Majjhantika),派至 宾、犍陀罗(Kasmira Candhara),即今北印之克什米尔等地。
  二、摩诃提婆(Mahadeva),派至摩醯娑漫陀罗(Mahisakamandala),即今南印之卖素尔等地。
  三、勒弃多(Rakkhita),派至婆那婆私(Vanavasi),今地未祥,或云在南印。
  四、昙无德(Yonaka Dhammarakkhita).派至阿波兰多迦(A parantaka),即今西印之苏库尔以北。
  五、摩诃昙无德(Mahadhammarkkhita),派至摩诃刺陀(Maharattha),即今南印之孟买。
  六、摩诃勒弃多(Maharakkhita),派至臾那世界(Yonakaloka),即今阿富汗以西。
  七、末示摩(Majjhima)、迦叶波(kasyapa),派至雪山边(Himavantapadesa)即今尼泊尔一带。
  八、须那迦(Sonaka)、郁多罗(Uttara),派至金地(Suvannadhumi),即今之缅甸。
  九、摩晒陀(Mahinda)等,派至师子国(Sihaladipa),即今之锡兰。
  由此可见,佛教在阿育王时代,即已成了世界性的宗教。至以佛教的教化,沟通了亚洲、非洲乃至达于欧洲的边缘,负起了洲际的和平使命。
  甚至有人以为,历代三宝记所说,秦始皇时代到达中国的西域沙门舍利防等十八人,虽其传说无徵,却与阿育王的时代相当,或即也是受到阿育王派遣的一支传教师罢。(“印度之佛教”五章三节)
  阿育王对于佛教的功劳极大,对于印度历史的供献至钜,所以有了一个“正法阿育王”(Dharma Asoka)的美称。但他所建的伟大寺院,现均无一幸存。其所建堵波,玄奘所见不下五百,现所发现者, 有二处,一为桑 (Sanchi)之一聚,一为婆而尔呼特(Bharhut)之塔。其所建石柱或石幛,玄奘见有十六处,现只有九处了。
  两个阿育王 据南方所传,佛灭百年,毗舍离七百结集,是在迦罗阿育王(Kalasoka)时,从此分为大众上座二部,第三结集则在佛灭二百二十年顷的正法阿育王时,是为贼住比丘起诤而行结集,从此以后,即由大众部分出东山等六部。
  但以北传所记,佛灭百年有毗舍离七百结集,国王为谁则不明,佛灭百十六年后(十八部论谓百十六年,善见律毗婆沙卷一谓佛灭百十八年后阿育王统领阎浮利地),因大天五事之诤而分为大众及上座两部,乃为阿育王时;佛灭二百年满,因大天五事之诤,嗣后大众部分出东山等三部。
  因此,南传有两个阿育,北传只一个阿育。南传的第一个迦罗阿育的年代,则相当于北传的十八部论等所说的阿育王。南传的第二个阿育是第三结集的中心人物,第三结集也是出于南传的记载,他却比北传的阿育晚了一百多年,北传大毗婆娑论卷九十九,也明白地说:“时国王阿输迦,当于大天,款悉杀上座部之圣僧,故彼等去而往迦湿弥罗国”。玄奘西城记卷三,也有类似的记载。此两说均谓在佛灭后第一百年的事。故此实为佛教史上最难清理的问题。
  若细加考察,阿育王时的论诤是有的,但也未必就偏于大天一派的进步思想,依善见律的记载,阿育王请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选择了一千位够资格的比丘,评议论诤的谁是谁非,帝须被迎自阿河山中,他是波利东系—上座部分支的人物,即是以上座部的立场而同情大众部的思想的分别说系,他之不为极端上座部所满意,乃是可能的。他对大人部的思想,作有分际的认可,也必是事实。此次之称为结集,并且费了九个月,想必是从教义上作了广泛的讨论。但这年代,决不如南传所说的,在佛灭二百二十年顷。何以有此记载,则可能与北传在二百年满时的僧团为五事诤论有关。
  至于南传将阿育王分为两个,迦罗阿育,义为黑阿育,黑在佛教多用作恶的意思,例如白业黑业,即与善与恶同义。所以,南传用迦罗阿育代表未信佛前的暴恶阿育王(此在北传阿育王经,称为旃陀阿育),又用达磨阿育代表实践了佛化的正法阿育王。若此说可信,则百年之隔的两位阿育王之谜,便可揭开了。
  此一见解,亦为日人狄原云来氏,以及我国的印顺法师所采取,其可信的程度如何,则尚可作进一步的研考。


第二节 部派佛教与大天


  何谓部派 部派犹如中国的宗派,是由持论观点的不同而 各别分立,有的则系出于性格及趣味的相投或相异,便自然地形成道义的结合或者思想的对立 。
  因此,部派佛教的成立,固在佛灭后百年顷,其远因却在佛陀时代已经出现。例如杂阿含经卷十六第四四七经,一共列举了十三位大弟子,他们各有众多比丘于近外经行:上座多闻者近于侨陈如,头陀苦行者近于大迦叶、大智才者近于舍利弗、神通大力者近于目犍连、天眼明彻者近于阿那律、勇猛精进者近于二十亿耳、为大众修供具者近于陀骠、通达律行者近于优波离、辩才善说法者近于富楼那、多闻总持者近于阿难、分别诸经善说法相者近于迦旃延、善持律行者近于罗罗、习众恶行者近于提菩达多。增一达阿含经卷四六放牛品四九之三,也说:“人根性近,各各相似,善者与善者并,恶者与恶者并。”
  唯在佛世,尚无门户的分立,第一次结集时,始见门户的徵候,七百结集后,便分成两部,到阿育王之后,大人部再次分裂。此次分裂,在年代上,南传与北传的资料,虽相差百年,大众部的再分裂,却是相同,而且与贼住比丘的起诤之说也相似。其中的关键所在,便是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