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小乘佛教史 >>

大众部及有部的教义(2)

分享到:


第二节 阿毗达磨的发达

  阿毗达磨的名称 若想介绍小乘佛教, 主要的内容,是在阿毗达磨(Abhidharma,)甚至日人木村泰贤要说:“没有大略学过阿毗达磨,不能理解佛教为何事,此言决不为过。”(“小乘佛教思想论,总叙五节)”。他又说:“使佛教成为盛大学问者,我想不论何人,都得承认是阿毗达磨的力量。”(同上引四节)。
  阿毗达磨被译为对法、向法、无比法和大法等异名;音译又有阿鼻达磨、阿毗昙、简称为毗昙等名。它是无漏净慧,以及得此净慧资粮的有漏诸慧的总称,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论典。
  阿毗达磨,又被称为优波提舍(Upadesa),或者译为优婆提舍和邬波第铄;义译为说义、广演、章句等,而以“论议”之名为一般所通用。优波提舍是十二分教之一,例如中阿经根本分别品等,即属此类。它的内容,或为释尊以义解释佛陀自己所说的教法(可知论藏也有佛陀亲说的成分);或由佛陀标出纲要而使大弟子们,为之作释的;或有佛世诸弟子间互相论议而加以组织的。大迦旃延及舍利弗,对此用力特多。
  但是,依经立论,解释难句,阐明教意,贯通血脉,扶发宗要者,又称为摩 理迦(Matrka p.Matka),或音译为摩窒里迦,摩 履迦,摩得勒迦、目得迦、摩夷等名,义译则有母、本母、智母、行母等名,此乃从Mat(母)之语根而来。
  优波提舍的性质,并未确定,据“大毗婆娑论”说,那是属于论义;“大智度论”的看法,侧重在解义;“瑜伽师地论”又将之作为一切论书的通称。
  至于摩 理迦,从古典说,有两类性质:①是属毗奈耶(律)的,如“毗尼母经”,以及“十诵律”的“毗尼诵”等,乃是僧伽规制的纲目。②属于达磨(法)的,如四念处、八正道等有关圣道修持的项目。后来逐渐嬗变“又出现了三类新型的摩作迦:①铜 部的摩 理迦,分为论母及经母。论母是三性及三受等一百二十二门,经母是明分法及无明分法等四十二门。②经部不信阿毗达磨是佛说,而别说摩 理迦;一切契经是佛说的,为了扶择明了佛法的宗要,所以又说契经的摩理迦。③摩理迦在大乘瑜伽学者如世亲菩萨等,即是先标举论旨又予以解释的论书。此如世亲的“无量寿经优波提舍”、转法车仑经优波提舍”、“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以及无著的“金刚般若经论”等,均属这种体裁。
  再说阿毗达磨,起初只是用作称赞佛的经法的泛称,故在大众部的“摩诃僧 律”,一再说到:“九部修多罗,是名阿毗昙”(卷一四),“阿毗昙者,九部经”(卷三四),阿毗昙者,九部修多罗”(卷三九)。但是,由于不断的发达,阿毗达磨的含义,就复杂起来,论师们对于“阿毗”的意义,也作了种种解释,其中如铜部的觉音(Buddhaghosa)的“善见律毗婆娑”卷一所举,他以五义解释“阿毗”:①意,是增上义;②识,是特性义;③赞欢,是尊敬义;④断截,是区别义;⑤长,是超胜义。其他尚有“大毗婆娑论”举出八种含义;世友(Vasumitra)说有六义,肋尊者(parsva)说有四义。(参考印顺法师的“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三七页)归纳各家所说,阿毗达磨的主要意是:①明了分别,②觌面相呈。也就是说:佛学中的修证方法和修证次第等,传承下来,成为名和句的分别,即是论书,学佛的人依着它去分别了解,并经过闻、思、修的工夫,进入实证境界——从证出教,再由教趣证,便包括了阿毗达磨的一切。
  两大部系的论书 阿毗达磨的发达而今世传流的,是属于上座部系,尤其是南传分别说系的铜 部方北传 宾的说一切有部,最发达。其他部派的,则虽有而不多,特别是大众部的论书,过去尚未在汉译的释藏中见到,有也值得一部释经的“分别功德论”。
  但是,大众部不是以没有论书,例如法显留印期间,在巴连弗邑(pataliputra)的大乘寺,得到了“摩诃僧 都毗昙”;玄奘留印期间,在南印度的驮那羯磔迦国(Dhanakata)学习大众部的根本阿毗达磨数月之久,并且在带回中国梵本中,也有大众部的论书,祗是没有译出而已。
  大众部的根本论书,据龙树造的“大智度论”卷二说:“摩诃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故,作 勒( 勒,秦言箧藏——此系译注),乃至今行于南天竺。”卷一八又说:“若人入勒门,论议则无穷。”摩诃迦旃延是佛世的十大弟子中的论议第一,由他造的虫昆勒,成为大众部的根本论书,极有可能,因在缅甸相传大迦 延造有petakopadesa,但在梵语中的“箧藏”,是Karanda,音译便是勒。
  再说上座部的论书。由于部派不同而有其所推重的论书,大致可分三系:
  南方传于锡兰的铜 部,有七部阿毗达磨。
  北方 宾的说一切有部,也有七部论书。
  犊子部也有根本论书,据大智度论卷二说:“佛在时,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毗昙。后犊子道等读诵,乃至今,名为舍利弗阿毗昙。”由犊子部分出的正量等四部,也以“舍利弗阿毗昙”为根本论书。甚至可以说,在上座部系之中,除了铜部及说一切有部,各有七论之外,其他各部派,均以“舍利弗阿毗昙论”为本论的。此论有汉译本,但其已非原始面貌,则可无疑。
  现在参考印顺法师的“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将两大部系的根本论书及关系,列表如下:
  南方七论与北方七论 除了大众部的 勒和犊子部系的舍利弗阿毗昙论,重要的论书研究,是南方的七论和北方的七论。
  甲、南方铜 部所传的七论是:
  一、法集论(Dhammasangani达磨僧伽)
  二、分别论(Vibhagnga毗崩伽)
  三、界论(Dhatukatha陀兜迦他)
  四、人施设论(Puggulapannatti逼伽罗 那)
  五、双论(Yamaka 耶摩迦)
  六、发趣论(Patthana钵叉)
  七、论事(Kathavatthu迦他跋偷)
  以上的前六论,据说是佛说的,“论事”一书,相传是阿育王时代,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tissa),依据佛说而造作的。
  乙、北方说一切有部所传的七论,又和南方的不同:
  一、法蕴足论:一二卷,玄奘传为目犍连作;称友的“俱舍论释”所传为舍利弗作。此为六足伦中最古的一论,共二十一品,每品释一经。此论与南传的法音论同名。
  二、集异门足伦:二○卷,玄奘传以其所释的长阿经之集异门经,为舍利弗所集,即以此论为舍利弗作;称友以为是拘希罗作。此论文义明净,后来大乘瑜伽师地论的闻所成地之内明,即由此而演成。
  三、施设足论:七卷,玄奘传为迦旃延造:大智度论及称友均以为目犍连造。大智度论传为从长阿含之楼炭经(起世因本经)出,巴利藏的长部没有起世经,疑其为出于阿育王之后的经典。
  四、识身足论:一六卷,提婆设摩造,以其内容考察其时代背景,当为佛灭后三世纪所出。
  五、品类足论:一八卷,共八品,四品为世友作,四品为迦湿弥罗论师作。世友是佛灭后五世纪时人,可知本论出世很晚了。
  六、界身足伦:三卷,玄奘传为世友作;称友俱舍译谓圆满造。
  七、发智论:二○卷,佛灭三世纪时,北印那仆底地方的迦 延尼子作。
  有以为发智论为中心的本论,六足伦,为其转翼,统称为六足发智的七论,是一切有部的基础论典,六分(足)为发智论所宗。实则,以时代而论,六足论未必均出于发智论之前。唯因发智论乃于旧有诸说,加以裁正,故由于发智论的出现,有部的思想,即大为进展。
  此外汉译毗昙部中,尚有属于正量部的“三弥底部论”三卷,“舍利弗阿 毗昙论”三十卷,传说舍利弗毗昙是属于犊子部或正量部,但据研究,此论在诸上座部论中最有古意,最古的法蕴足论,亦取此论而与此论的问分非问分大同,原本的舍利弗毗昙虽已不存,最早的上座部必有一共尊的舍利弗毗昙,故在原则上,上座系是属于舍利弗毗昙系(见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七章二节)。
  阿毗达磨的分期 木村泰贤把阿毗达磨的发达经过,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契经形态的时期:当时经论未分,论书性质的圣典,也被置于经的名位。从内容看。例如被摄于长部(长含)的众集经,被摄于中部(中含)的摩诃吠陀罗斯他、俱拉越陀罗斯他等,乃是其最显著的。
  第二、经之解释的时期:此在担负经说的定义、分类、分别的工作,在阿毗达磨未出现之前,它担任了从契经形态过度到论典独立阶段的职务。例如南方圣典中,被收于小部的无碍道论、尼律沙(义释)等是;四阿含以外的小部(杂藏),也均可代表此一地位。汉译六足论中的法蕴足论,集异门足论,似也近于这时期的性质。
  第三、论的独立时期:离开了经,有了独立性的论书,以各经为主题,绵密分类,并含有其特有的一种主张,这便是随各部派而生的阿毗达磨。其年代恐在佛灭后百五十年起;真正发挥其意义的,则在西洋纪元前后,为其顶点。如南方的七论,有部诸论(六足、发智、婆娑)舍利弗阿毗昙,多属这一期。
  第四、纲要论的时期:代表各派的主要论书已告完成,为得其简要,便出现了纲要书。由有部而出的,有法胜的“阿毗昙心论”“法救(达磨多罗,佛元七世纪人)增补“心论”而出“杂阿毗昙心论”,世亲依杂心论而作“阿毗达磨俱舍论”。在南方则有觉音作的“清净道论”(论事),阿楼驮作的“阿毗达磨法要论”。
  阿毗达磨的三流 据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七章二节,认为在法蕴足论之后,阿毗达磨演为三大流:
  一、迦旃延尼子之流:作“发智论”扬三世实有之宗义,分别论究法之自相,极于微茫。以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辨其摄受、相应、成就,极繁衍之能事。共有八蕴(章)四十四纳息(节),次第杂乱而不以组织见长。继之而起的是世友之继婆须密的集论而作品类足论。
  二、瞿沙(妙音)尊者之流:妙音源于舍利弗毗昙而作“甘露味毗昙”。西城记传妙音与阿育王同世人。又有吐火罗国的法胜,依甘露味毗昙而作“阿毗昙心论”,共十品,以组织见长;“大毗婆沙论”所指的西方尊者及外国诸师,即是此论的学者。古人以心论为婆娑论的纲要,实则婆娑属于有部东方的发智论系,心论自为有部西方的甘露味毗昙系。婆娑论则独尊发智论。
  三、鸠摩罗陀(童受)之流:此为与迦旃延及妙音相先后的人,是健陀罗地方的经量部譬喻师,作“喻 论”,对发智论站在批判对抗的立场,主张“无为无体”“过未无体”“不相应行无实”“梦影像化无实”。又有大德及觉天尊者,承其余绪,加以发挥。
  以上的三系均属有部的分化,唯其第一系自以有部正统为立足,二三两系属经量部,第三系则受大众系及分别说系的影响而出现。
  论争的统一 根据传说(见望月氏大辞典九○三页下),正因有部思想的分歧,当佛灭四百年顷,迦腻色迦王为求其一致,遂请肋比丘及世友为上首,集合了五百罗汉,在迦湿弥罗进行了第四次的三藏结集。这次的成果,便是集体的撰作了一部二百卷的“大毗婆沙论”。此论虽以统一的目的为出发,却是站在那仆底(北印之东方)发智论的立场,对妙音的见解尚有所取舍,对健陀罗(北印之西方)譬喻师的见解,则完全加以破斥。
  因此婆沙论的出现,更加地加深了有部东西两系的分化。到了佛灭七世纪顷,遂有妙音系下法胜之“心论”的学者法救(达磨罗多),既不以譬喻师的离叛有宗为然,亦不以婆沙论的繁广琐碎为然,乃取婆沙论的精义,增补法胜的阿毗昙心论,作成“杂阿毗昙心论”,沟通了有部东西两系的思想,而存有部之真。
  此时,大乘思想日渐抬头,故有室利逻多著“经部毗婆沙”,由于进步之经部思想日盛,便暴露了保守之有部学说的弱点。
  世亲论师乃依杂阿毗昙心论而著了一部三十卷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虽宗本有部,却取经部的态度来修正有部的弱点。正由于世亲的有部观点带有开明的经部色彩。致有与他同时代的有部的众贤论师,著了一部八十卷俱舍雹论(后被世亲改为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又著了一部四十卷的阿毗达磨显宗论,与世亲辩难。以上三论均由玄奘三藏译成汉文,俱舍论则另有陈真谛旧译的二十二卷本。俱舍论是由小乘至大乘过程中最后的代表作,在佛教史上,它有崇高的地位。它的论主世亲,著此论后不久,即回小向大,成了大乘菩萨,成了唯识学系最伟大的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