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禅宗对茶文化的杰出贡献
时间:2007-10-15 10:26来源:茶叶通讯,2004年第2期作者:吕维新 点击: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国佛教二千多年来的历程,其实质就是古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和茶文化等广泛领域。
早在晋朝,佛教就与茶结缘。相传晋朝名僧慧远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佳茗款待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唐宋之际,儒释道三教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发展。唐朝对“三教”始终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方针。
唐朝虽尊道教为国教。但据有人统计,大唐帝国22位皇帝中,对儒释道兼容并包的有17位。虔诚笃信佛教并迎佛骨舍利者有高宗、武则天、肃宗、德宗、宪宗、懿宗6位皇帝。送佛骨者有中宗、代宗、僖宗3位皇帝,佛教得到了大发展。
唐朝佛教的大发展,还表现在创立了佛教宗派。在诸派别中,以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影响最大。禅宗认为不需要长期苦修,主张顿悟成佛说,他既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思想,又继承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学说和道家主静说思想,是两种文化融合贯通的产物。同时他结合了中国社会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逐步从外来宗教转化为中国化的宗教,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到晚唐几乎取代了各派宗教而垄断了佛坛。禅宗对茶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我国寺院多建造在深山幽谷森林繁茂,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层深厚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山区。而且我国是茶的原产地,崇山峻岭原有大量野生茶树,为僧侣开辟新茶园创造了条件,故素有“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的谚语。如:1、四川蒙顶仙茶。据史载,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曾结庐于蒙山,亲自植茶,这是佛教僧侣值茶的最早记录。在唐朝每逢春季采茶季节,全山72寺和尚祭拜之后,才能采制供佛。"南岳云雾茶。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寺庙林立,如广济寺、铁佛寺、圣帝殿、衡岳庙等等,茶叶全由寺院僧尼精心制作。2、武夷茗茶。早期均由各岩僧人焙制。天心岩永乐禅寺,采茶日全体僧人设坛诵经,焚香礼拜,初为供神圣物或坐禅之用,并非以贸易为目的。3、南海普陀茶。南海普陀素称“佛国”,是我国佛教著名四大圣地之一。茶树均为寺院种植。普陀佛茶与灵隐寺佛茶称为江南佛门二大名茶。4、径山禅寺茶。唐朝代宗年间法钦禅师曾结庵于余杭径山“宴座”峰。“钦师曾手植茶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1
茶是经济作物,在唐朝大兴饮茶之风的社会背景下,茶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在农产物中最具典型,因而种茶可获得较丰厚的利润。寺院广种茶树,也促进了民间茶园的发展。
(2)推动了茶叶技术的进步。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时,亲眼看到西山寺僧人创造了一个茶叶新品种,写了一首赞美诗:“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倾余。2陆羽创造的是蒸青饼茶,社会上饮用的也都是这种茶,而西山寺僧人则创造了炒青散茶,佐证常德是我国炒青绿茶的发祥地。
大诗人李白在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游今南京时,遇宗侄中孚禅师,侄以茶敬赠,白氏大喜,作《答族侄僧中字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并序》云:“曝成仙成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3这种茶小蒸、小炒、小捣,用太阳曝晒而成。说明唐朝僧侣对制茶技术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不断推出新品种。这种日晒茶还得到居人的赞赏。明朝屠隆说“茶有宜以日晒者,青翠香洁,胜于火炒。”4
(3)皎然率先提出了“茶道”这个词。他不但专攻佛经,而且对茶文化造诣很深,有许多独特的见解,“茶道”一词就是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创造性的率先提出,诗曰:“……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5这是一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作。“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禅宗“静心”、“自悟”的宗旨以“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贯穿到茶道之
中,是诗化了的茶道。茶中有道,悟茶也悟道,把饮茶从技艺欣赏提高到精神享
受,我认为佛教对茶道的影响,主要是禅宗思想的影响。皎然把茶道与佛理结合起来,是他的一大贡献。
(4)皎然是“茶百戏”始作俑者,他在《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中云:晦夜不生月,琴轩犹未开。“城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 。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6此诗描述了他在李萼家与潘述等友人夜上饮茶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茗爱传花饮”,即在品茗过程中用传花的方式,花传到何人,何人就得饮茶赋诗,以品茗助诗兴,以诗兴增友谊。我认为五代时期的“汤社”和宋朝的“茶百戏”是这种高尚文雅游戏的延伸和发展。
(5)禅宗倡导了禅院茶礼。唐朝百丈山(属江西)怀海禅师 (724-814)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禅宗的特点,折衷大小乘戒律,制定了丛林清规(即《百丈清规》),把僧人坐卧起居、长幼次序、饮食坐禅和行事等等都作了严肃、明确的规范;并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为寺院培植茶树发展寺院经济创造了条件,但该书已散失。北宋曾根据该清规编纂了《禅苑清规》对寺院行茶之礼有如下描述:“院门特为茶汤,礼教殷重。受请之人……须知先赴某处,次赴某处,后赴某处,闻鼓版声及时先到,明记坐位照牌,免致仓惶错乱。如赴堂头茶汤……侍者问讯请入,随首座,依位而立……乃收袈裟,安祥就座。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吃茶不得吹茶,不得掉盏,不得呼呻作声。取收盏橐,不得敲磕。如先放盏者,盘后安之,以次挨排,不得错乱。”突出表现了禅院茶礼的繁琐,严谨的规范程序,对后世乃至对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饮茶习俗的传播。
与陆羽同时代的封演,著《封氏闻见记》载:“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
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传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沦、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不仅说明了坐禅和饮茶的密切关系,也说明禅宗对茶传播的作用。致使“田闾之间,嗜好尤切”,饮茶习俗,风靡全国。
元稹说:茶,“慕僧客,爱诗家”。在唐朝一些不显赫或宦海失意的官吏,多借助寺院大兴茶集、茶会和茶宴。这些形式多为无拘无束,畅叙胸怀。内容多为品茗赋诗,谈经论道。目的多为宣泄积郁,修心养性,互相沟通,增进友谊。由此逐步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宫廷茶道、僧侣茶道、文人茶道、民间茶道。禅宗对茶文化的贡献功不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