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散文 >>

敦煌艺术走向人间(2)

分享到:

   而与此相对的是日本在1982年以后举办过许多次“敦煌艺术展”,每次都是人山人海,参观者的踊跃程度,令人无法相信。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一般不会干赔本的事情,比如1996年在东京等地举办的敦煌艺术展,仅是在东京展出的两个月期间,参观人数就达45万多。如果按门票价格来计算,这就是一笔惊人的收入,何况在展览其间还有图录、名信片、小纪念品等相应的商品在销售。如此有潜力的文化产业,精明的日本人当然是不会放过的,所以,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在日本举办过十数次不同规模的“敦煌艺术展览”,其展览的频率远远超过了中国。

   在中国,随着这些年敦煌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以及教育和媒体的宣传,敦煌也越来越被普通人所了解。当2000年“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时,参观的盛况也是空前的。在炎热的夏天,看到潮水般的人流进入了展厅,不能不令人感慨:真正的瑰宝终竟是要放射出光芒的,中国人终于看到了敦煌艺术之光。2005年,远在中国南部的深圳也举办了敦煌艺术展览,虽然其规模不能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览相比,但却体现了主办者的时代意识。

   而与此相应的是前往敦煌实地旅游的游客在不断增多。年间游客量由20万、30万迅速上升到40多万,预计今后数年间将突破50万。大量游客的涌入,对敦煌莫高窟来说是忧喜参半:越来越多的人来认识和了解敦煌、关心敦煌,当然是好事,但是经敦煌研究院石窟保护专家的监测调查,由于洞窟狭小,游客的大量进入,而使洞窟小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急剧改变,引起了部分壁画的脱落,这一情况越来越明显了。敦煌是人类文化遗产,通过敦煌使人们了解中国古代精美的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这正是文化遗产应该发挥的作用。可是敦煌壁画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已经十分脆弱,一旦损坏,就不可能再生。如何来解决参观与保护的矛盾?这是当今包括敦煌石窟在内的许多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难题。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在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通过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很好地保存敦煌艺术的信息,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条件。那么,利用数字仿真的效果代替一部分实物,使游客既可以看到敦煌艺术,又不直接接触石窟本身,从而既可以起到保护石窟的目的,又使游客的参观更加内容丰富,所看到的效果又比以前更清楚。2003年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把这一设想作为正式提案向全国政协提出,这个提案立即被列为重大提案受到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以数字敦煌为主题的敦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已经通过了专家论证,进入实施阶段,在不久的将来,敦煌石窟将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敦煌游客服务中心的建立,实际上反映了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一个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对于珍贵的文物,保护是第一位的,为了保护好就要尽量减少展览,不让人看。所以很多博物馆藏品中那些国宝级的珍品,别说是普通人,甚至是专门从事研究的人也很难得一见。新的理念则认为:既然是国宝,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就应该开放,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价值,使人们可以学习和利用这些古代艺术,为当今的文化艺术创作注入活力。当然,开放的前提就是要保护好文物。这实际上是对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科技发展也为这一理念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设想,在未来世界学术文化交流日益繁荣的时代,通过与欧美等国的联合,我们还可以把分藏于各国的敦煌文物全部采用数字处理,使国内外学者能够共享资源,那将是世界性的敦煌学发展的高级阶段。

   从敦煌文物的发现、流失,敦煌学产生、发展一百多年的历程,我们经历了由政府腐败、学术屈辱的时代到国家振兴、学术发展终于深入人心的过程,其间多少学者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不顾个人的利益,毅然献身敦煌事业,表现出中国文化人的骨气。正是有一大批这样的学者,使中国的敦煌学在落后于国外的情况下发奋图强,赢得了今天全面发展的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一门学术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如果没有全社会的理解与认同,是无法得到正常发展的。敦煌艺术这样的国之瑰宝,只有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并理解,才能产生它应有的社会效益,怎样把敦煌艺术更广泛地推向社会,使敦煌学深入人心,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