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小说 >>

念观音名号的传说

分享到:
   佛经上不厌其烦地宣传,苦难众生,只要诚心念诵观世音的名号,菩萨就能立刻“观”到这个人的声音,马上前去拯救,使其得到解脱。我们在寺院中觉到的一面三目八臂或三面十臂的观音塑像,称作“不空羂索观音”。“羂索”是捕获鸟兽的猎具;“不空羂索”,意为羂索捕获不落空。以此出观音菩萨的慈悲之心如“不空羂索”,能度脱一切众生而不使一个被遗漏。据唐代菩提流志所译的《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记载:若有人在不空羂索菩萨前烧香供养,念诵“陀罗尼真言”,将得到种种功德、利益,解脱任何烦恼,消除所有灾难。
  晋代谢敷撰写的《光世音应验记》,是一部记叙观音灵验的故事集。此书每篇的篇幅和写作手法,都和不理代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相似。谢敷写成此书后,传于傅缓,但经“孙恩之乱”,此书散失。傅缓之子傅亮追忆旧闻,留存七篇。后来,南朝宋代张演又追记十篇,续傅亮所撰,编成《续光世音应验记》一书。至南朝齐代,张演的外孙陆杲,又根据当时传闻,辑录九篇,成《系世音应验记》一书。这三种书在我国久已佚失,近年却在日本京都东山区栗口青莲院发现。这是日本镰仓时代的古写本。除了上述描写观音灵验的几本专题故事集外,还有一些描述观音灵验的短篇故事。如南齐王琰在《冥祥记》的序中,自述幼年在交阯受戒,得到观世音菩萨金像一座,虔心供奉,后来金像曾两次显灵。北齐颜之推在《冤魂志》中,也写了不少观音救苦救难的传说,宣扬观音法力无边及因果报应的思想。诸如此类的作品,把佛教典籍中一位普通的菩萨,塑造成足以显示佛教威灵的全能的神明。这些有关观音应验的故事,是当时人们对观音信仰的反映,也是推动这种信仰的助力。
  唐代道世所著的《法苑珠林》举了许多例子,来宣讲念了观音名号的“灵验”。
  书中说:
  晋代有个叫郭宣之的太原人,原为杨思平梁州府司马。后与杨思平一起被关进监狱。郭宣之在狱中每天念观世音名号。有一个晚上,忽然看到观音降临,光芒照亮了监狱。他马上磕头礼拜,祈请菩萨保佑。不久,郭宣之果然被特赦出狱。他获释后,按照狱中所看到的观音形象,制造了观音菩萨的图像,每天磕头念诵。
  书中还说:
  北魏末年有个道泰和尚,有一次做梦遇见异人,警告他:“你只能活到某年。”道泰惊醒后,非常害怕。到了某年,他果然生病了,心中很担忧,希望能逃脱死神的威胁。有一位朋友对他说:“我听说供养六十二亿尊菩萨,和念一声‘观音’,得到的福份是同样的。你何不诚心皈依观音菩萨,必可增加寿数。“道泰感悟,于是便连续四日四夜念”观世音菩萨“。突然一道光芒从门外而入,道泰看到了观音的足趺,踝间金色朗照。观音菩萨对道泰说:”你念观世音耶?“等到道泰起身磕头,菩萨已不见了。他悲喜交加,满头大汗,只觉得浑身轻松,身上的疾病都消失了。从此道泰延年益寿,修得了很深的道行。
  著名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佛经部中,也记载了不少善男信女诵念《观世音经》的灵异故事:
  如说:
  宋代张孝纯,有个5岁的孙子,不能走路。友人告诉他,有一个农夫,两腿瘫痪了多年,但每天念观世音名号,于是菩萨示现,还留下四句偈语:“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农夫背诵这四句偈语记下,教他孙子念诵。三个月后,他孙子竟像健康的儿童一样,能够欢蹦乱跳了。
  又说:
  明崇祯年间,扬州有个叫垂髻的和尚北游,道经宿迁,偶患肋痛,到处求医不能治愈。他痛得辗转号叫,不吃不喝。一晚,友人对他说:“你平时讲演经论,常劝人称念观音,可以救苦。你现在得了这个怪毛病,为什么不皈命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以求自度呢?”垂髻昏昏沉沉之中听到这番话,顿时省悟,急忙请人备香烛,高声念“观世音”不绝口。他一觉睡到午后,高呼:“我饿极了,快给我吃饭!”几碗饭下肚,他便能健步如飞了。众人惊问:“你怎么突然病愈?”垂髻说:“我开始念观世音时,痛如刀割。过了一会儿,空中忽现祥云,见观音菩萨以瓶中甘露,灌我顶门,清凉沁骨,汗流如水,于是便熟睡了。”
  上述故事,把念诵观世音名号,说得神乎其神。但是,有一个传说却从另一个角度,来谈念观音是否有“灵验”。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要把道教摆在佛教之上,因为道教把老子李聃奉为鼻祖,李聃姓李,被唐太宗视为自己的祖先。当时,有个叫法琳的和尚,他通过“考证”,认为有两个“李”,李世民的“李”和李聃的“李”并非一脉相承。唐太宗听到后龙颜大怒,命令将法琳逮捕入狱,判他死罪。唐太宗对这个“死囚”下谕:“你曾宣扬只要念观音菩萨,就能够脱离苦海,逃避灾难……我现在给你七天时间念观音,到时看灵不灵?”第七天晚上,唐太宗派人去问法琳:“你念观音念得怎么样啦?”法琳镇静地回答:“七天以来,我未念观音,惟念陛下。”听到手下的汇报,唐太宗又派人去问法琳:“你为什么不念观音,反而念陛下?”法琳胸有成竹地说:“因为陛下就是观音,观音就是陛下。”唐太宗听说此言,怒气全消,高兴异常。免除法琳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