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进山,我都要先清理掉所有的杂念,带着清净心前往,否则于圣洁的南山便会是一种污染。
我与山,有着很深的缘分。20多年前,我将童年留在了大山里,很自然的,对山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总愿意将每次进山看作是回家。那时候,山是我的乐游园。放学后,天黑前,与玩伴们一起,满山遍野寻觅能吃的果子和好看的花木,每有发现便得意忘形;或者去一个山崖的对岸喊几嗓子,聆听重重叠叠的回音;或者去装模作样去探险,寻访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幻想那里面住着鹤发童颜的神仙……对于山,就是如此单纯的认识,还带着对山外的好奇与向往。而如今,山依然,我和我的心却再也回不到当初。
今天我们要进的是大峪,我和同事朋友一行六人。当我们的车行驶向目的地时,看到了远山,淡淡的层峦叠嶂就像一幅宏伟的水墨画。我喜欢这样的感觉,静谧而又深沉,悠远而又壮观,仿佛遥不可及,却离我们越来越近。远处看山与进入山中是不一样的感觉。
我和同事小刘坐着心一居士的车,车里放着琴箫合奏的曲子。总觉得那曲子可以穿透人的灵魂,将生命融化于山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颠簸中,透过玻璃,我看到群山从眼前飘过,秋的韵味犹在,却已是春寒料峭的时节。一道一道紧挨着的山梁从眼前走过,阳光斜射过枯黄的植被,洒下一道金色的光芒。我在心中画出一个一个的方框,于光芒中聚焦某个山脊。一路上我的惊叹不断,这里的山竟然如此美丽和雄伟!心一笑我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见什么都说好。可人若是面对大自然都没有这样的惊喜,那就与行尸走肉无异了。
顺着平整的水泥路一路向深山更深处行进。路紧挨着山,山跟随着水,我们的心在山水之间愈发的澄清起来。
在一个拐弯处,心一指着河对岸一个建在山石下的茅棚,说:“那里一定住着一位隐士,我们何不去寻访一下?”于是,下车,下河,上山。走了一段不长也不太难走的路,来到了茅棚前。它依仗着山石,利用自然形成的空隙改建而成,一扇小小的红色木门镶嵌在那里,门前种着小青菜,旁边放着一捆一捆绑的齐整的柴。我正要感叹,心一说那门上写着“止语”二字,果然,我看到了一片白色的纸上用毛笔写的“止语”二字。住山的人是不愿被打扰的,我们便自觉的闭嘴了。轻手轻脚上上下下拍了一阵便离开了,至始至终都没有见到那位隐者。终南山中,这样的茅棚较为常见,他们的主人因何而来,又如何度过一年又一年?他们的衣食住行是怎么安排的……他们总能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从茅棚下来的路上,我拣起河道里的一块绿色的石头拿到车里。总觉得山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灵性的,它们吸取天地精华,已经修炼的太久太久。回望石屋的那一个瞬间,我突然想起高中的课堂上偷偷画过的一幅画:
背景是浓浓淡淡的山,有一个长满绿草的小院、一个小木屋,活跃着一只猫和一只狗。小院被篱笆扎了一圈,长着一棵树冠巨大的树,不远处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小桥,天空有鸟飞过,烟囱里还冒着阵阵炊烟……这便是那时的我为自己设想的世外桃源。想来隐居的思想在不谙世事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只是它一直被埋藏在心灵最深处,每次进山便会被激发起来。
我一直以为冬天进山看不到什么美景,现在才发现大自然没有亏待任何一个季节。
车子继续前行,窗外是令人惊叹的山势,或险峻、或优雅,姿态万千、绵延不绝。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走到一段有雪的路面,我们停了下来。一座山横档在我们前面,以为行至此处就到了车行路的尽头。我们下车来欣赏此处的美景,那山高大绵延,如同一座屏障耸入云端,山上积雪与树木共同营造了一种苍凉的美。抬头看山,低头看水,水边的大石上有几个小洞,那便是古栈道,古时的人们就是沿着那样的路上山的。
因为不知道这路的终点在哪里,大家决定再向里走。山的更深处,依然是山。一座一座壮阔的山脉,在微微的积雪中苍凉而沉默着,却于无形中散发出禅意。偶尔会遇到一个废弃的小村落,在树木与杂草的掩映下静静的沐浴午后的阳光。想到刚才还以为到了尽头,于是笑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