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禅言的历史过程
自从达摩创立禅宗之日起一直到五祖弘忍,都是一代一人制。而历史上的慧能和神秀却打破了这个传统的制度,出现了南北两宗的对峙局面。南以慧能为主,以顿悟的修行法门,以《金刚经》为传心法要;北则以神秀为主,依《楞伽经》,行“一行三昧”。这便是著名的“南能北秀”、“南顿北渐”。南北宗的称呼也在这个时候大大地传播开来,正如《神会集》中所说:“天下学道者,号此二大师为南能北秀,天下知闻。因此号,遂有南北两宗。”实际上,南宗的称呼,并不仅仅与“南能北秀”有关,还与中国南方和南方精神有关。2
在南北朝时代,南方北方对佛教的态度很不一样,南重义理北重实践。南方在佛学研究上,形成了两派:格义和六家。僧轈在《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中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耴已来,虽曰讲肄,格义违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所谓格义,把佛经的名相与中国书籍内的概念进行比较,把相同的固定下来,以后就作为理解佛学名相的规范。虽然这有助于理解和翻译佛经,但是往往又会失去佛典本意,有差之千里之误。六家的主要特征是自由发挥思想,不拘泥于佛经之名相和章句。《高僧传》对支道林和道生作传时分别称为:“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者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乃喟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支道林与竺道生,都是不拘章句的,领会言外意,故有新义发明。据说道生不拘经典发明“一提阐也能成佛”的主张。当时的人们,不仅不相信,还对他大加讥讽,甚至采取戒律上的处分,将他逐出建业(南京)。后来,道生便由南京到了苏州虎丘,在虎丘曾对石头讲法,石头也为之点头。可见他们的风格,与当时的“清谈”者相近。
南宗禅不立文字的特质,自然与南方“将无同”的简易、朴实之风有关。然而仅从禅宗言说而言,本身就经过了一个从“藉教悟宗”到“不立文字”的过程。达摩是印度禅到中国禅过程中承印开中的关键人物。其最大贡献在于主张“藉教吾宗”和《楞伽》印心。3“藉教悟宗”中的“教”,便是指四卷本《楞伽经》,有教义、经典之意。“宗”的含义,按潘桂明先生的说法,便是指《椤伽经》卷三中所说的“自宗通”,是“自觉圣智境界”。要达到“宗”的境界,需要“教”作为依持。这就表明了达摩时代的禅宗,并不是不立文字的,因为离不开教,自然也离不开文字。事实上,自达摩起到五祖弘忍,都以《楞伽》印心。道宣《续高僧传》记载: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相传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法门》亦写道:“我此心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楞伽师资记》还说,弘忍和神秀讨论《楞伽经》时,“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这就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达摩到弘忍,《楞伽经》一直是师徒承传的依据。但是,达摩的禅法,也不是一味地强调依持文字。这点可从达摩禅中可以发现。
达摩禅主要是“理入四行”。所谓“理入”就是“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此即与真理冥状,无有分别,寂然无名,名之为理入”4,“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令舍伪归真”是自《涅槃经》经过《胜蔓经》而发展起来的如来藏清净思想。一切众生和佛本来具有同一真性,只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5,自己不能体悟到这一真性。四卷本《楞伽经》对这一思想,反复阐述。如卷二“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卷四“此如来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如果要返回自性清净,只要凝住壁观,身心如墙壁,摒除杂念,坚定不移,就可以“真理”同一,证得无分无别,无自无他的清静境界。要证得这一境界,虽然达摩强调“教”的作用,但“教”在这里只是作为入门基础。不随“言教”,凝住壁观才是达到自性清净的真正途径。语言文字在证得自性清净的过程中,作为桥梁作用的功能在这里却不起作用,让位给“凝住壁观”了。“凝住壁观”禅法的基本特征便是身心如墙壁,终日默然。所以也可以说在达摩禅法中已经含有否定语言文字倾向。这一点在僧璨《信心铭》中可以找到证明:“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6这一倾向到六祖慧能时正式提出。
慧能不仅认为佛理跟文字没有关系,而且还认为佛理的证得也不需要坐禅。他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道在心悟,岂在坐也。”7《坛经》机缘品中还记述着慧能为法达说法的故事。法达自七岁就出家,念过《法华经》超过三千遍,仍然不能体悟。慧能听了他的述说之后,便说出了著名的偈:“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8说的是语言文字不但不能帮助理解佛理,反而成为证悟佛理的绊脚石,即“仇家”。法达听完后,也作了一偈,他说:“经诵三千遍,曹溪一句亡。”在他们师徒的眼中,语言文字只是权设,对了解真正佛理,体会真如,并不起直接帮助。因为禅的真正体验是在当下,即心即佛。在慧能看来,识得本心,即是解脱。他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9他还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10慧能还引用《菩萨戒经》和《维摩诘经》加以证明。《菩萨戒经》也认为,人本来是清静的,如果能识心见性,那么就能够成佛。慧能认为一切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只是应机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