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禅宗 >>

浅论南宗禅的言说方式(3)

分享到:

  神会是慧能很得意的一个弟子,他深知,成佛的关键在于指向绝对的本源自性;也知道,静默无言比有言在表现佛法方面有特别之处,所以面对慧能最后的嘱咐时,只是默然而立。开元七月一日,慧能召集弟子,说:我将在下一个月离开人世,你有什么疑问,趁早提出来,我好为你们解答,消除迷惑。如果我离开了,再也无法为你们开导了。众弟子听到此话都痛哭流涕,而神会却一动也不一动,一句也不说。六祖慧能见到此现象便说:
  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23绝对的本源自性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如果用文字加言说,必然不能真正体悟。有一次,慧能问弟子:“我有一事,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你们知道吗?”神会站出来便说:“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慧能便责备道:“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24此物本无名无字,现却为它取名,叫做本源佛性,岂不是画蛇添足?所以慧能责备神会:不能得到佛法真谛,只能讲解文字经典和佛法大意。
  禅师们采取沉默的方式,要求弟子们:第一,不要执著语言文字,从向外追求转为向内追求,因为自家有的是宝藏;25第二,表明禅宗的宗旨在于印心。神会说:“六代祖师,以心传心,离文字故,从上相承,亦复如是。”26黄檗希运在回答弟子的“若自心是佛,祖师西来如何传授”的问题时就说:“祖师西来,唯传心佛。”他进一步解释:“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一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大迦叶,此一心法体,尽虚空法界,名为诸佛理。论这个法,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于一机一境上见得他,此意唯是默契而得,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27第三,告诉弟子们,沉默与言说都是一样的,都只是“化童蒙”的手段而已。如果执著于其中一个便不是成为“知解宗徒”,便是成为“默照禅”的一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28
  (二)玄言说禅
  禅师们否定语言文字的用意,既是要破除对文字的执著,又要打破看经读典等规范形式对宗教修行的限制。玄言虽然是属于语言文字的范畴,但它与一般的语言有根本的区别。因为它既不遵守日常语言的逻辑规则和语法规范,也不遵循日常语言的常规意义。玄言之所以玄,是因为它通过自相矛盾或者答非所问、借景发挥、语意双关等方式,让参悟之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并反观自身,明了自己的本源心性。玄言破除参悟之人对文字或者境的执著,自然也可以作为禅悟体验的接引方式。
  禅师们在实践中,创立了大量运用玄言引导弟子参悟的成功例子。傅大士曾经做过一偈:“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诗中所讲充满矛盾,严重违背日常生活道理,人们按通常的思维逻辑根本无法理解和解释。明明是两手空空,为什么却说手中握着锄头呢?明明是水声潺潺,怎么说是桥在动水没有动呢?面对这个问题,犹如站在十字路口,不知是向左还是向右,从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其实禅师们真实意思是,既不能执著空空的两手,也不能执著锄头,要超越有无之相对法。曹山本寂曾经也作过类似的诗:“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这首诗如果按常规的思维去解释,也解释不了。因为火焰里是绝对不可能结冰的,杨花也不会在九月开的。泥牛遇水则化,怎么可能在水里叫呢?木马怎么会在风中嘶叫呢?其实这也是本寂设的一个情境,他同样告诉你要突破并超越火和冰相对立的常规思维,达到对立面的相互统一。
  禅师们在接引学人的时候,有时候还采取答非所问的方式。赵州从谂和洞山良价的答问可谓典型。“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庭前柏树子。'”29有一僧问洞山良价:“什么是佛?”禅师回答:“麻三斤!”30人家问的是佛及佛法大意,可答的是庭前的柏树子和麻三斤。真是答非所问,风牛马不相及。此类问答在禅宗公案里很多。又如有人问从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从谂回答道:“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31在禅师们看来,“道”本来就是不可说,如果说不出来就是道。从谂的答非所问,正好破除学生的妄想和对文字的依赖。事实上,禅师们深深地意识到语言文字与它们表达意义之间的区别,并且极力突破约定俗成所给它们的关系,把语言文字符号与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完全分割开来。于是得以任意使用语言文字,根本不必顾虑它是否符合逻辑和语法的固定规则,因此如果按常规的逻辑根本无法理解和解释,从而告诉弟子们悟道首先就不能执著语言文字,彻悟言外,这样心才能完全解脱。
  禅师们在接引学生的时候,也不仅仅是沉默不言或者答非所问,有时还采用隐语双关、借题发挥和假设前提的方式,截断学人的常规思维,破除学生的妄想,促使他们反观自身,明白佛原来是自身。慧可还没有开悟之前,心中有烦恼,于是便问达摩:“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便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达摩于是说:“我与汝安心竟。”32达摩便借题发挥,将计就计,紧逼追问。在这两句很平常的话中,隐伏着杀机,逼使慧可割断日常思维,反观自身:是谁扰乱了我,心在哪里,于是便能突然明白:是自己束缚了自己。二祖的“将罪来,与汝忏”、三祖的“谁缚汝”33和马祖道一的“何不自射”34都是同一类答问方式。这类言说方式的特点就是借题发挥,把人逼进死胡同,在死胡同中反观自己。禅师们还善于运用隐语双关的言说方式。大珠慧海是马祖道一的得意弟子,他悟道后,参拜他的人很多,有几位法师向他请教,说:“如何是佛。”慧海即刻回答说:“清潭对面,非佛而谁?”35如果慧海的回答还没有使你反观自身,那么百丈怀海的“你是谁”的反诘,应该会使人一目了然。《五灯会元》卷三记载,有一僧人问怀海道:“请问大师,如何是佛?”怀海禅师反问道:“你是谁?”佛是谁?佛就是你自己,这是每一个禅师所要追求的,也是每个禅师设情、设境最终所要告诉的结果。无论自相矛盾、答非所问还是借题发挥,都只是一种手段,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认识自己,从逐外转向追内。这一点临济义玄说得很清楚:“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36
  (三)以势说禅
  既用玄言,又不用玄言,而代之以各种动作,也是禅师们绕路说禅的另一种平常但又独特的方式。释迦牟尼的拈花动作就已经开了以势说禅的先河。以势说禅无论在运用的目的上,还是表现形式上与玄言说禅有很大的一致性。从运用目的上而言,都为使学人突破常规思维,反观自身。从表现形式上说,都没有固定的规则,主张灵活运用。“势”有多种,较常见的有棒喝、画圆、打地、拳打脚踢、摔东西、喝佛骂祖等等。有些禅师喜欢用喝,有些禅师喜欢用打,还有些禅师喜欢画圆,总之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特色。比如,临济义玄接引学人时多用喝,德山宣鉴则喜欢用棒,后人在评价他们的风格时说:“德山棒如雨点,临济似雷奔。”37德山棒如雨点那般稠密,临济喝则有雷霆万钧之势。洪州宗的基本禅法理论已经介绍过,就是“即心即佛”,相应地在接引学人,转述、表达禅意时也是随机运用,没有固定的规则。经常说的“担柴挑水无非妙道”并不仅仅是针对个人修行而言,还可以形容教导接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