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禅宗 >>

少林武术与禅宗哲学(2)

分享到:

  心意的锻炼,贯穿于少林拳术的招式动作中,近代少林寺住持妙兴的性功罗汉拳诀云:“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自化,熟极自神。”以发于性灵为拳术宗本。少林拳二十四字秘诀中有“呼吸动静”一句,强调练拳、临战时须心息相依,心气合一,以心为帅,统气及全身,达心动而气随,百体听命,心身气高度统一。禅定的调合身心息法在这里得到了良好运用。
  气随,百体听命,心身气高度统一。禅定的调合身心息法在这里得到了良好运用。
  2、顿悟成佛法
  禅宗认为人性本来是清静的,由于妄念象云一样覆盖了本性,所以变得愚蠢。怎么办才会变得聪明起来呢?就是要从佛子心中“顿现”真如本性,那就是觉悟,就会聪明的。慧能说:“说通及心通,如日至虚空,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慧能认为说和心这两方面都通了,就象太阳在空中,一切都明亮。所以不需要长期坐禅,“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主要在于智慧觉悟,不在形式上是否坐着,是否念经。“佛向性中求,莫向身外求。”只在形式上下功夫,是不能成佛的。
  少林拳以此来指导,则招式、拳套,统统去掉,而专注于功法的修炼。
  从这一点来看,王芗斋创立的脱胎于传统形意拳基础,集传统诸家武术包括少林派之精髓,结合王先生自己习武四十年之领悟,而创编的“大成拳”,就是将禅学运用于武术中的典范。大成拳将几百年来武术传统的套路一扫而空,并痛斥其流于有为之形式,丧失拳道,戕害良能,无益身心,认为拳学根本上无法可法,一有成法,精神便难一致。所谓拳法,只是指原理原则之法,非枝微末节之刻板方法。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总纲中云:“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拳本无法,有法也空。存理变质,陶冶性灵,信义仁勇,悉在其中。”以宇宙之原理原则为体,所重唯在神与意,在自然力之发挥,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练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人之神意若与宇宙原理相契,则无力不具,此力乃机体本具“良能”之力,其大无穷,从体发用,则有感即应,灵活机动,神变无方。“意自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所谓意紧力松,筋肉空灵,毛发飞涨,力生锋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这是王芗斋先生从四十余年武功经验中所悟出,他深感“各项力量都由混元阔大、空洞无我中生”,故主张契空洞无我之理以开发性中本具自然力,反对传统拳法之硬练蛮磨。大成拳练意练之法,亦即大成拳的基础,是站桩。站时摆好桩式,松和自然,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顶巅,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舒适挺拔,觉身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悠扬相依,喻如日光空气浴。精神上视此身为大冶洪炉,无物不在陶熔中,觉察各项细胞皆自然正常工作,不丝毫勉强做作,顺乎自然,则筋肉不炼而自炼,本能之自然力自内而外,渐渐发达。在站桩基础上,再行试力、试声,实用于技击。这种拳法,禅味极浓,通过神意的空虚无我以开发本性自然力,令人想起禅宗之通过无念行以开发本性自然智。王芗斋自认其拳法似老释之无为而有为。大成拳的技击实效,事实证明非常成功,王芗斋及传人王选杰都曾战胜过国内外不少武林高手,显示出极大的“自然力”。
  其实,练武与禅修一样,“岂在坐也?”又岂在站也?太执着于形式、行为,都是错。只有日常行、立、坐、卧,都不离拳,所谓“拳拳服膺”,才是真正的旨归。
  3、众生是佛
  不同于佛教的其他宗派,禅宗说人人可以成佛,所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就大开佛门,来者不拒。而且成佛的方法也极其简便,什么也不要,只要有觉悟。“一悟即到佛地”。“自性悟,众生即佛”。于是大大提高了人们皈依佛教、修炼成佛的信心。吸引了大批人来信奉它,禅宗日后成为中国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宗派。
  少林武术由于受此禅风影响,同样广收门徒,传播武功。既然武术是普及佛法的一种手段,那么何不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呢?思想上不保守,观念上能革命,也就难怪少林武术能飞速发展起来了。
  少林寺历史上有几次因遭到焚毁,这是少林寺的几次大灾难,但在客观上却致使大量少林寺僧漫延南北,散居四方。而少林武术,也因此传遍天下。于是“天下功夫出少林”的传闻不胫而走。
  当代少林武术的发展,发端于《少林寺》等武术影片的问世,影片的爆炸性广告效应,先声夺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很快风靡海内外,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少林武术进入了传播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市、郑州市等省市抓住机遇,多次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武术。少林武僧团在国外的多次巡回演出,更是大大促进了少林武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致使少林武术不仅在国内飞速传播,而且很快走出国门。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少林寺开放以来,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嵩山少林寺联系,并成立有少林武术组织,少林寺已拥有海外弟子200多万人。国内的少林弟子更是不计其数。
  当然,如此之广、如此之快的传播,一方面与《少林寺》等武术影片分不开,更重要的是,恐怕与禅学“普度众生”,“众生是佛”的观念有关。
  三、拳禅互参
  禅宗教义用以指导拳理,禅理与武功互为表里。通过持戒参禅,可以悟彻自性,求得“无上妙智慧”,达到“无所为又无所不为”之境。武功因此自然能达到超乎寻常的境地。当然,这方面成就在佛教看来,武艺不论多高,在神足通面前,简直微不足道。但它毕竟是一种修行的法门,自当无可厚非。
  反过来说,少林寺僧的练武行为,可能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佛教的本来面貌。但一千多年来,延续不断,应当自有它合理的地方,或许少林寺僧正是通过练武找到了觉悟佛法的捷径。比如对于生死的问题的认识,可能练武者更容易勘破。因为他们时时要面对生死关头的考验。教训多了,这方面的道理就自然认得清一些。况且,在少林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那么多著名的高僧,谁又说得清到底他们是通过禅修,还是通由练武明白了佛教的道理呢?

   参考文献:
  1.邢雁主编《少林功夫》中国画报出版社
  2.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
  3.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