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三论宗 >>

三论宗

分享到:
  中国佛教宗派。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
《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一提婆一罗睺罗一青
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
一吉藏。


  史略  此宗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其
《中论》、《十二门论》等,发挥缘起性空的学说,为大乘佛学建立了牢固的理
论基础。龙树将其学说传给弟子提婆,提婆深得其要领,辩才无碍,在与异派学
者辩论中多次获胜。著有《百论》和《四百论》等,大大发扬了龙树学说。提婆
之后,经罗睺罗、青目至西域沙车国王子须利耶苏摩。

  鸠摩罗什师承须利耶苏摩,专弘般若性空之教,为四方学者所宗,道流西域,
声被东国。后秦弘始三年(401)来到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四方义学沙门闻
风而至者800余人。前后翻译经律论70余部,300余卷。盛倡龙树、提婆般若性空
学说。门人号称三千,著名学者不下数十人,唯有僧肇精纯守一,得罗什之真传。
罗什、僧肇之后,长安大乱,僧徒四散,三论传承,记载不明。南传罗什之学者
虽不乏其人,但对后世均无甚影响。此学所以传承不绝者,端赖以《华严经》、
“三论”命家,兼修禅观的僧朗。僧朗有得业弟子僧诠。僧诠门徒数百,上首弟
子有法朗、智辩、慧勇、慧布4人,其中最著者为法朗。他在僧诠门下,禀受《华
严经》、《大品》(即《摩诃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
《十二门论》。僧诠殁后,于陈、永定二年(558)奉敕移住兴皇寺,被尊为兴皇
大师。陈、隋三论学者多出其门下。其中最著名者为吉藏。他著作宏富,陈义精
微,评判由晋以来各家学说,亦采取南北各派长处,大凡当时流行的经典,多为
注疏,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三论宗。

  当时,除吉藏一系而外,同时弘传三论的学者亦复不少。因此三论学说在初
唐曾盛极一时。后来法相、华严、禅宗相继成立和流行,此宗逐渐不振。但大历
(766~779)年间,金陵有玄璧法师弘传三论,浙江金华有慧量法师专讲三论。
虽至中唐,传三论者尚有人在。会昌禁佛之时,此宗章疏被毁殆尽,几成绝学。
清代末年,海运畅通,杨文会居士始从日本将此宗失传的章疏著作取回,世人方
能探讨而窥其全貌。


  经论和章疏  此宗所依经典
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
《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至法朗又加《涅槃经》。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
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此外《维摩经》、
《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
疏解。《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
《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关于此宗的专著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
《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此宗广破一切有所得,实有实无的偏见,说大乘经同明一道
同以无所得正观
为宗,对如来所说经教,不作高下优劣之分,但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所以佛
说的法门就有种种的不同。这叫随机施教,因病授药。因此立有二藏三轮以判一
代佛教。二藏是依《大品》、《智论》等所说的声闻藏、菩萨藏,也就是小乘藏
和大乘藏。吉藏《法华游意》中说:佛教中虽复尘沙,今以二意往收,则事无不
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为大乘。而佛灭度后,结集法
藏人,摄佛一切时说小乘者名声闻藏,一切时说大乘者名菩萨藏,即大小义分,
深浅教别也。三轮的判教:一是根本法车仑,指《华严经》;二是枝末法车仑,即
《华严经》之后,《法华经》之前一切大小乘经;三者摄末归本法车仑是《法华经》。
二藏和三轮,形式不同,其实一致。二藏是横判,三轮是竖判;二藏是大小两乘,
三轮也只是本末二轮。所以说《法华经》之前“般若”诸大乘经为枝末者,以其
不废三乘权教故名枝末,非谓“般若”等明理不究竟被判为枝末,不同阿含经本
身是权教,说为枝末。


  理论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
为此宗的中心理论。这种理论
总说世间、
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
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
这叫无自性
也就
是性空。即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缘起的事物而后说空。如《十二
门论》所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这就是
说:缘起法无自性就是毕竟空,但为随顺世俗的常识,而说有缘起的事物,把缘
起和性空统一起来
这就是中道。所以
不离性空而有缘生的诸法;虽有缘起的诸
法,也不碍于毕竟空的中道实相。为了阐明这种理论,此宗更立有真俗二谛和八
不中道等义。

  (一)真俗二谛。也叫第一义谛和世俗谛。对于二谛的解释,佛教各宗不尽相
同。此宗自摄岭兴皇以来,即以二谛为言教。二谛是言教乃根据《摩诃般若经》
和《中论》说的。《大品般若经.具足品》说:“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
世谛、
第一义谛。二谛中众生虽不可得
菩萨行般若波罗密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
《中论?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百论》亦有类似的说明。这些经论说法都意味着:二谛只是为教化众生而假设
的言教。即为著空者依俗谛说有,为著有者依真谛明空。明空不住空,为显示不
是自性实有;说有不住有
为说明不是断灭的空无。如此
虽说空没有,为令人体
悟到超越空有、言忘虑绝的诸法实相,便是法性理体。所以真俗二谛不过是为了
说法教化上的方便,适时而用的假设,如标月之指,意在月,而不在指,由此二
谛言教,体悟无所得的中道实相。

  (二)八不中道。此宗依《中论》卷首“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八不偈之意,以显发中道实相。认为原来凡夫二乘有种种偏执偏见,
概括起来有生灭断常一异来去四双八类,这些偏见,是种种戏论,所以对它们一
一皆用“不”字来否定它,令诸众生离此八偏,以悟入空有不二的中道。

  (三)二谛三中。依二谛八不的教理,建立三种中道:世谛中道,真谛中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