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三论宗 >>

“二谛”论和“八不中道”说(二)

分享到:

 以下就三论宗哲学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略作剖析。

“二谛”论。

“二谛”是南北朝佛教的热门话题之一。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曾组织过一次规模颇大的专题讨论,他的《解二谛义令旨并问答》一文,大体可以代表梁代占统治地位的二谛论观点,其中大部分被吉藏斥为成实师说而予以批判。萧统说:二谛理实深玄,自非虚怀,无以通其弘远。明道之方,其由非一。举要论之,不出境智。或时以境明义,或时以智显行。至于二谛,即是就境明义。若迷其方,三有不绝;若达其致,万里斯遣。所言二谛者,一是真谛,二名俗谛;真谛亦名第一义谛,俗谛亦名世谛。真谛、俗谛,以定体立名;第一义谛、世谛,以褒贬立目。(《广弘明集》卷二十四)在萧统所提到的二谛论二十三家中,或以事理分判二谛,或以境理分判二谛。如毗昙师以事理分判二谛,把真谛说成理,把世谛说成事。成实师则或以境判二谛,或以理判二谛。如庄严寺僧旻认为,二谛都属境,都是心识攀缘的对象;开善寺智藏则认为,二谛都属理,都是法性之旨归。《大乘玄义》卷一:“开善云:二谛者,法性之旨归,一真不二之极理。庄严云:二谛者,盖是祛惑之胜境,入道之实津。”吉藏指出,萧统所谓“就境明义”,等于承认有真、俗两种独立的真理,它们可以并行不悖,但实际上境就是理,也就是体,不能分别判释。萧统说“真谛、俗谛,以定体立名”,从而把真谛看成是实,是“无生境”,又把俗谛说成是“浮伪”所作,境是“生灭流动”。这种把二谛当作两个对立实体的解释,很容易引导人们抛弃世俗世界,去追求“无生境界”。从僧朗开始,三论学者就提倡,二谛是“教”而不是“境”,它们是针对众生的迷执不同而出现的两种教化手段。二谛从“教”上可以有二体,但在“理”上不可能有二体。理只有一,不能有二。吉藏说:“二谛非理,乃是方便教门”;“非真非俗为二谛体,真俗为用”(《二谛义》卷下)。

萧统《解二谛义令旨并问答》又说:真者是实义,即是平等,更无异法能为杂间;俗者,即是集义,此法得生,浮伪起作。第一义者,就无生境中别立美名,言此法最胜最妙,无能及者;世者,以隔别为义,生灭流动,无有住相。……谛者以审实为义:真谛审实是真,俗谛审实是俗。这就是说,这一种二谛论是以真谛表示“无生”境界,以俗谛表示“有生”境界;无生境界真理寂然,有生境界浮伪起作。吉藏认为,它的错误在于把世界二重化了,即一个是出世者所知的真理世界,另一个是世人所知的生灭世界。他指出,萧统“释俗以浮虚为义,真以真固为名;世是隔别为义,第一莫过为旨。此是随名释义,非是以义释名。”对此,“今明俗以不俗为义,真以不真为义。”(《大乘玄论》卷一)吉藏认为,真谛和俗谛只是对同一世界的不同认识,而不是说存在着双重世界;真谛和俗谛应该相互为“义”,重视它们的相互联系,而不应该予以割裂。

在上述批判基础上,吉藏确立自己的二谛论。他说,“以理不二”,所以“二谛”只是“假名”。假名二谛,又分“于谛”和“教谛”两种。于谛和教谛的设立,表现出三论宗与其他宗派在二谛论上的根本区别。

关于于谛和教谛,吉藏说:诸法性空,世间颠倒谓有,于世人为实,名之为谛;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于圣为实,名之为谛。此即二于谛。诸佛依此 (二于谛)而说,名为教谛。(《二谛义》卷上)所谓“于谛”,是于情而言的意思,属于“所依”;众生认现实世界为“有”或为“无”,都是偏执,可名之为“于俗谛”或“于真谛”。所谓“教谛”,是宣说教法的意思,属于“能依”;诸佛因众生偏执不同,故有不同的说教,如对执“有”者说“空”,对执“空”者说“有”。凡宣说真空妙有之教者,称为“教俗谛”;凡宣说超越言语思虑而无所得之理者,称为“教真谛”。

根据吉藏意思,二谛是从诸佛对众生的说教意义上成立的,所以它可归之为言教。这样,于谛和教谛通常也就是指言教二谛。《中论·观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这表明,二谛属于言教,而这一偈颂也可以看作吉藏言教二谛说的依据。青目对这一偈颂的解释,也从言教上指出二谛成立的意义,他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中论》卷四)俗谛阐明虚妄法,但对于世间是实在;真谛阐明一切法空,但对于圣人是实在。诸佛或依俗谛说法,或以真谛说法,只在说法上区分二谛,其实二谛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