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天台宗 般若 本迹 中道实相 一念叁千 一心叁观 叁谛圆融 性具实相 天台佛学的思想基础是般若中观
天台宗教义绝高,天台学说及其教观圆修之妙,古今共仰,它是唯一的创自中土的宗派,对中国佛教诸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先驱奠基作用。北齐慧文禅师开龙树之道,从《大智度论》之“叁智皆从一心中得”和《中论》之“因缘所生法”中顿悟一心叁观的妙理,立“一心叁观”之旨,创大成中道实相禅。可见其佛学思想基础是般若系的中观思想。门人慧思将《大品般若经》为基础的一心叁观之观法与《法华经》为基础的法华叁昧相结合,即将“般若”的遮诠妙智空观与《法华经》开权显实的诸法实相结合起来,立“定慧双开”的圆顿之旨。天台宗法,教判五时,八教之分“藏”、“通”、“别”、“圆”融合大小,在五时判教之末後一时,法华与涅盘并举,盖法华“开权显实”“迹”“本”二门,双辉互映,使“行”与“理”,同归一辙。叁德秘藏(法身、解脱、般若)乃天台所皈依。
慧思用《法华经》十如是之一的本末究竟解释“为生与佛一如如,本末究竟无差别”的意义,是天台宗所依用的。慧思在《诸法无诤叁昧法门》中指出:明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叁智,是以禅波罗密为根本的。禅波罗密的表现虽是千差万别,但其根本是一,即於一念一心中俱足一切。《般若经》云:“权智易知,实智不易明了”。天台宗依《妙法莲华经》,唯以根本摄受。般若空有相融,而权实不二故。因实智难言,唯一心观定,叁谛圆融,方能观诸法实相,故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般若经有二权一实之义,如“体空智、及但中智、并真空妙有智”,融贯般若之妙义。天台宗依《法华经》前後二十八品列为“迹门叁分”与“本门叁分”。本迹二门虽似乎有异,但实究其理,则不思议一也:中道第一义观之不思议境,即实相般若为二门神髓。本迹二门,乃权实之理。台宗施设观心,先开方便之次第叁观,再会归直达实相之一观(不次第观),从观心上了义,则实智宛然,“观迹门所说之事便达於本门之理”。
智凯在继承前人的思想上又对《法华经》深参证悟,提出“性具实相”论,与“一念叁千”说,标志着天台佛学的形成与完善。天台思想的重要性,在於将菩萨的悲智精神而发展般若正显为叁谛纯圆独妙,一念叁千极说。是谓般若思想菩萨精神之本迹互用互显之如来大乘正法。但如何才能得此般若悲愿功德正法呢?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如来灭後,云何能得此《法华经》。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与如来灭後,当得是《法华经》:[一者诸佛护念,二者植种德本,叁者如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这是天台宗大乘主旨,“迹”“本”二门之满分般若波罗密多,圆满戒定慧叁学,菩提心大悲愿之具足般若,及“多迹”是用,“一本”是体,於“一体”门中,何妨“多迹”现相。法华四法和盘托出,广大菩提心之般若悲愿功德法门。其融戒定慧叁学於一体,大悲、大智、大定从观照上於实相上证得般若。法华两重叁分(本门叁分,迹门叁分),按本迹两重义理,而释教观并弘。般若观照之功,属台家解行之核心功夫,般若既是天台宗之脉络又是宗髓,依般若开会法融通於一心而为叁观。天台宗之所依之主要经论,《大品般若经》,即其中之一。
天台所依定之叁法:教法---文字般若,行法---观照与方便般若,证法---实相般若。台家依般若经尽虚融,天台教观与止观之示教利喜,垂迹显本而入大乘理体,本迹无殊,可堪称如来之大法之喻也,及法华全实无权,如实显本,故谓是以“实相叁千叁谛之理为观本”,体用一如也。是时菩萨具四悉檀(世界、人、对治、第一义谛为四悉檀)之因缘,融内外事理之通化,六度万行具足,此是台家教观二门,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辅行相承。
天台宗一方面将龙树疏释的《般若经》的“叁论”作为立宗的重要根据,另一方面又把《法华经》择为立宗的宗经,把《涅盘经》判为与法华同等程度的经典,他们将两者加以圆融而演出别具天台特色的佛学思想,使“一切皆空”的印度大乘佛教的空宗,在中土发展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中国有宗”。罗什的高足竺道生孤发先鸣,上接般若,下开涅盘,把般若的真空与涅盘学的妙有调和的契合无间,而得出:“佛性即我即心”和“一切众生,皆当作佛”的结论。这样作为创立於陈髓的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将“般若”和“涅盘”无碍圆融在一起。
天台佛学博大精深,玄通微妙,囊括万有,包举馀宗在佛法中直入圆教一乘,实具无上甚深的境域。天台悟“本迹”二法而观照内外,即从心色二法中了然朗达般若。荆溪大师的《始终心要》,寥寥二百馀言,实能概括全部的台教,且可处处见着般若的深深境界。为众示开、示、悟、入之真知真见,使学人身心脱落,法乐常盈。素为本宗学者所推崇。
《始终心要》云:“·······於是大觉滋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叁观,破乎叁惑,证乎叁智,成乎叁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名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叁惑叁观叁智叁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 ”
从《始终心要》研究可知:叁观由般若而起,叁惑由般若而破,叁智由般若而分,叁德由般若而显。“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正是般若的甚深境界:在真如平等的实相解脱的一真法界中,心佛众生叁无差别。般若一切境界,当下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菩萨与佛度化众生是“无思普应”,如太阳普照一切。
大乘的涅盘境中般若、法身、解脱叁德具足。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中,而契合於般若无生圆明之不思议境。般若者,菩萨既断所知障而入佛地,觉心微妙,无境不照;解脱者,菩萨既脱变易生死而入佛地,真体超绝,无果不尽;法身者,菩萨既为一切功德依而入佛地,自性清静,无漏不除。涅盘就是无为般若,法身依般若为因,解脱既是般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