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天台宗 >>

天台佛学的宗髓是般若(2)

分享到:

  般若通因及果,而摄叁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实相般若为体,生而无生,是性德,是如来利人之实智也;方便般若为用,是无生而生,是修德,如来利人之权智也,依性起修,性修不二,寂照一如。

  荆溪大师说:“本宗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法华》七卷二十八品,都是开显着法的实相义,即般若的中道实相义。《大乘玄论》中有云:“一乘之中,般若最胜,故法华经名般若波罗蜜”。《大品》与《智论》正是般若部的经与论。

天台家法之旨要均立足於般若而3 开显

  一念叁千,一心叁观,叁谛圆融构成了天台佛学理论的特色。“性具实相”说,是智凯最後成熟的思想,是天台宗佛学理论的基石,也是天台佛学的缘起说,共同构成天台家法之旨要。他们的根本要义是立足於整个般若之上的。

  性具实相说认为:法界本然,无须依持,心物无前无後,不纵不横,即“一念叁千”;在观法上,作为能观,假、空、中叁谛虽叁而一,虽一而叁,即“叁谛圆融”。一心叁观,既是超越於将空、假、中作分别观之次第,而以此叁观同时发於一心,直接照见圆融叁谛之理体,而同时共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於一心。智凯称之为不可思议境,中道第一义观。此亦即是般若之实相也。胜义离言的中道实相乃般若不可思议境。不思议一心叁观就是关於圆融叁谛之般若实相的直接顿悟。一心叁观便即是圆妙观心,是本性主体以其本具的般若实相之慧,也即一切种智,观照其一念心所起之叁千世界的即空、即假、即中。这一观悟的圆成,便是一切诸法之究竟实相在本性主体自身的终极还原,返还直入实相般若。体认一切法无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体认诸法无我、无所、寂静、远离。无生,灭,染,净。空,无相,无愿。实相之叁谛圆融的本真状态便即以其本身所是的样示充分凸现于本心之虚静的大明空觉。故智凯云:“以心观心,由能观心,有所观境,以观契境故,从心得解脱故。”心是能观,亦是所观,境缘心起,契境由心,观既契境,便是解脱。

  智凯的“性具实相”说亦是以般若为其心髓要义。其一,他主张“无起”,无所依持,认为宇宙万物森然本具,一切圆满。其二,他主张心法不二,无前无後,不纵不横,不生不灭,圆融无碍。其叁,他主张境、观、修都不分次第(分次第只是方便权说);性具实相即是一念叁千的实相。“一念无名法性心”,是言心具有无明与法性两个面相,这两个面相都源自同一个心体。在与诸法的关系方面,智者说法是心具诸法,妄心固然具足诸法,净心亦具足诸法。智者较着重前者,才有所谓一念叁千的说法。

  一念叁千:一念心与叁千种境界同起同寂,起是作用,寂是不作用。实相般若是体是性德,生而无生。方便般若是用,是修德,无生而生。般若,方便不二,亦即是心、法不二。依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寂照一如也。在作用中,心与诸法同时生起,在不作用中,心与诸法同时寂灭。所以智者称为“不可思议境”。证悟此般若境界的实践修证,则是一心叁观的观法:这包括一心为被观与一心来所观两种法。前一种是就空假中叁面来观取一念妄心,後一种则以净心为能观,观照对象的空假中叁方面的面相。智者所提倡的观法,是圆顿教的观法,一心同时观取空假中叁相,即空即假即中。大般若经照明品第四十:摩诃止观离般若没有禅,可知天台禅观实缘实境,旨於般若禅观法。《大智度论释经》云:“非禅不智,非智不禅”。天台禅观法,以般若空慧:妙慧;一念叁千之独特观法,显有念与无念,云觉性在“观成妄灭”之“即”法中,当体教下,当体自在;法性如如,是般若照明,“无所有法”之为那净故。

  《摩诃止观》卷五上论述十乘观法之第叁“善巧安心”时,智凯云:“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体其实不起灭,妄谓起灭,只指妄想悉是法性。以法性悉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法性,无不法性时。”

  由此观知,般若空,甚深缘起,是空而不空之真空,不空而空之妙有。为离两边,不住中之中道义。唯此智慧之眼能彻知诸法总相及别相,通达空有不二之理。般若体性空,般若妙智用,以般若性空之“实相”而起妙用之“实相智”,般若智用,是除叁障而空五蕴,故《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故能照彻诸法空相。因此天台佛学中如果失去这双般若慧眼的观照,天台学人将无法有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而入诸法实相,行证般若之空不空。只有依着智慧般若,通过圆顿止观实修得法,才能成就法身,解脱、涅盘之德。

山家山外何须诤

  宋代,天台宗分裂为山家山外两派。以知礼为首的山家派在缘起论上主张“性具叁千”,指责山外派“缘理断九”。在观心论上,山家派主张观“妄心”,反对山外派只观“真心”。诤论虽烈,却始终没有分出高下,千百年来还是一件悬案。若是用般若判他们,既然都依着叁谛圆融的妙理和一念叁千的观法,又叁谛叁千又实都悉处於般若之故,何诤之有?山家偏重空观,自然处处见着平等,真妄之间也就不起差别;山外偏重假观,自然处处见着差别,色心之间也就不能平等。这是山家山外的病根分歧所在。不知,空观即般若空的一面,假观即般若的不空的一面。般若有空不空两面,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为空不空。诸法的空相是般若的智体。空的背面所显现的一切真空不空的净妙智德----“般若”,才是叁谛圆融与一念叁千所要证取的终极目的。山家山外虽口里说着叁谛圆融,而实际上各偏执一边,才因此起诤。若将般若仔细体认明了,从真修实证中见着叁谛叁千的根本,於一心中得,而立足在整个中道般若义上,就不会有起诤的事发生。

乘般若舟航入天台缘起

  天台佛学的宗髓,般若尽摄。天台判教,五时敷演,般若为四时,是权尽显实之终极时,四时教故云“般若之夕”。佛法以般若为重,因般若能生诸佛故。故依般若之开会法,融通於一心而为观,智者大师独具慧眼,则以实相叁千叁谛之理为观体,演化有教有观,显法华之十如,行止观之妙行。法无量心亦无量。一切法一性故,般若波罗蜜多一性;一切法究竟故,般若波罗蜜多究竟;此惟佛与佛乃能究尽。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中,相应般若空故,而後能无碍,而後能相入,而後能圆融,而後能便满,而後能缘起,而後能修证。法界缘起相摄相入义,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义。由般若明一念叁千之中道实相,叁千诸法皆不可得有,亦不可得空,为“毕竟空”。故若识般若,则於缘起万象能直下承担,放下知见,直入清静天台缘起,并能成诸妙用而开度生方便。天台以法华为宗骨,(如鸟身)摩诃般若波罗蜜与大智度为观法於指南,更需助开大愿大悲之悲情菩提心。然後佛法始得利乐人群於开、示、悟、入(法华於方便品)的大道前程,般若舟航,彼岸在望。无边大乘法,微妙圆顿教,舍般若空慧妙慧之资生,将无从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