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唯识宗 >>

略论唯识学的思想源流与发展演变(2)

分享到:


  尽管无著与世亲一脉相承,但他们的思想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世亲的思想比较复杂,对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两大体系都有很深的造诣,而在无著的论著中却很难找到有关如来藏和佛性等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摄大乘论》和《唯识三十颂》看出两家唯识思想的主要差异:关于“能变识”,世亲是立三能变,即阿赖耶识、末那识、前六识都是能变识,重在以现行识来说明赖耶受熏持种、末那为执藏等唯识义。无著则只立“一能变”,对阿赖耶识是重在种子识的说明。

  唯识学所依据的十一论是:《瑜珈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珈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颂》、《辨中边论》、《阿毗达磨集论》,其中,以《瑜珈师地论》为正依。该论共分为五分: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具体说明瑜珈师所行的十七地。其中,又以 “本地分”最为根本,心、意、识、八识、种子与熏习、转依等重要理论和思想在“本地分”中都很明白地说到了。本论提出了证明阿赖耶识存在的八大理由,即执受证、初受生证、明了证、种子证、业用证、身受证、无心定证、命终证。又以四相建立流转、一相建立还灭,于流转四相中,明确提出末那识说,从而完成了八识唯识说的思想体系。

  3、后世亲时代的唯识学

  世亲论师以后大约200多年的时间,在印度出现了很多以研究世亲唯识思想为中心的唯识学家,这是唯识思想最活跃和唯识学发展的高峰时期。据说注释世亲《唯识三十颂》的有28家,其中著名的有十大论师,他们是:德慧、安慧、护法、难陀、净月、亲胜、火辨、胜友、最胜子、智月。此外,杰出的大论师们还有陈那、胜军、亲光、戒贤等,与十大论师相比,他们也毫不逊色。不过,在这些大论师中,著述最多、最有代表性的还是要算安慧和护法。究竟谁能真正代表世亲思想,也没有统一的说法,通常藏传佛教认为是安慧,而汉传则主护法,二者的唯识学说有较大的差异,下面简单的说明一下以安慧和护法为代表的各大论师们唯识思想的主要观点。

  第一就末那所依说。安慧、难陀说末那所依是种子赖耶,不是现行赖耶;护法认为两者都是末那所依,一是因缘依,一是不共具有依。

  第二就三位有无末那说:也就是说在出世道、灭尽定、阿罗汉三位上,第七末那识还有没有识体?安慧是体无家,认为没有末那的识体;而护法说是在末那上去除染污之义,识体还是有的,称为义无家。

  第三就诸识有无能遍计说:安慧说能遍计的妄执心的识体,通于八识,因为凡是有漏的,就一定是有执的;护法说只有第六意识与第七末那识有能遍计。

  第四就心识作用多少说。安慧立识体(自证分)一分,难陀立见、相二分,陈那立三分,护法立四分(加上证自证分)。

  第五就种子的起源说。护月持本有说,难陀持新熏说,护法认为既是本有又是新熏,并且都是无始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唯识学后期,如来藏系思想越来越流行,两者融合而称为唯识如来藏系。《楞严经》和《密严经》就是这方面的经典,代表人物有寂天论师等,但严格来说,这不是无著、世亲唯识学的正流。
  七世纪后,由于密教的崛起和中观性空学的复兴,加上自戒贤、法称以后,很少有优秀、杰出的唯识大师们出现与弘传,唯识学在印度就逐渐衰落了。不过唯识学传到了中国以后,却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由中国传到了日本和朝鲜、韩国。

  四、唯识学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唯识学在南北朝时期传到我国,到了唐朝发展到高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地论时期、摄论时期、识论时期。

  1、地论时代的唯识学

  此时是唯识学在中国的初传时期,所依据的论典是世亲论师依《华严经·十地品》所造的《十地经论》。最早传入中国的唯识论著是《瑜珈师地论》“本地分”中的“菩萨地”,在公元五世纪,由昙无忏译出,但除了菩萨戒外,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影响。《十地经论》的内容主要是说明阿赖耶识为真如法性与自性清净义,该论由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善多三人翻译并传入我国,后来慧光法师合译为一,比较接近勒那摩提的思想。另外,道宠法师作疏弘扬《十地经论》,而以菩提流支的思想为准。因此,便有南北两派之争,南派认为阿赖耶识是净识,北派虽也承认有个真常净识,只是不承认赖耶是真净,而是无明妄识。由于南派思想比较合乎地论思想,所以北派不及南派的势力大,而终为后来兴起的摄论所化。

  2、摄论时代的唯识学

  此时的唯识学是以《摄大乘论》为核心。《摄大乘论》是无著论师以《大乘阿毗大磨经》的“摄大乘品”所造,陈代的真谛三藏所译,其思想重心主要是成立阿赖耶识实有,摄论家称此识为无记无明随眠识,它既非全真,又非全妄。真谛所译的论典,重在阿赖耶识(即种子识)的转变,也就是“一能变”的思想,而且他对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两大思想作了疏解与融通。此外,真谛还有第九识--阿摩罗识之说,阿摩罗识又叫无垢识,其实就是指众生的本净心。因此有人认为摄论的唯识思想,实含有不少真谛个人的思想在内。当然,从翻译的角度来说,这是有些不够忠实,但这种思想却是存在于当时中国的佛教界,而并非完全是真谛个人的意见。随着摄论系的发展和影响的不断扩大,陈、隋之际的北方地论学者,多转而学摄论。地论学逐步为摄论学所取代。

  3、识论时代的唯识学

  由于对当时地论学和摄论学的唯识理论存在种种困惑、疑问,玄奘大师历尽艰辛去印度求法,他的所学十分广博,但最主要的是后世亲时代护法系的唯识学及其陈那的因明理论,其特质在于严密的思辨与条理,并有不少创新之说。

  识论时代的唯识思想,其实就是玄奘系的唯识思想,是以《成唯识论》为根本。这是唯识学在中国发展的高峰和辉煌时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佛学宗派--“唯识宗”(也叫“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正式成立,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成唯识论》是解释世亲论师《唯识三十颂》的一部综合性与总结性的论著,是以护法之说为中心,参考、调和其他九大论师之说合译而成的,是唯识宗的重要论典。玄奘大师弟子窥基大师在弘扬唯识学方面功不可没,其主要著作有:《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瑜珈师地论略篡》十六卷,《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述记》十卷,《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因明大疏》三卷等。窥基大师以后的唯识学者及其作品还有:慧诏的《唯识了义灯》,灵泰的《唯识疏钞》,智周的《唯识演秘》,道邑的《唯识义蕴》等。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自从唐末以后,唯识学在中国就逐渐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