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唯识学的思想源流与发展演变(3)
时间:2008-06-21 19:21来源:>'>>作者:廖乐根 点击:
4、近、现代中国唯识研究三系略说
唯识学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宗派,在沉寂了千年之后,到了清末与明国时期又突然兴盛起来,从而掀起了一个研究唯识学的高潮。此时,研究唯识学的团体主要有三个,即南京欧阳竟无领导的支那内学院,北京韩清净领导的法相研究会(后改为三时学会),太虚大师领导的武昌佛学院。前者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是:欧阳竟无的《唯识抉择谈》、《唯识讲义》,王恩洋的《二十唯识论疏》、《摄大乘论疏》,吕征的《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等。三时学会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有:韩清净的《瑜珈师地论科句》、《成唯识论讲义》,朱芾煌的《法相辞典》,周叔迦的《唯识研究》等。后者有太虚大师的《法相唯识学》,唐大圆的《唯识学的科学方法》,法舫法师的《唯识史观及其哲学》等。
这三系唯识学在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与分歧。大致来说,前二者是完全站在印度唯识学,尤其是玄奘一系的唯识今学的立场上,排斥甚至否定中国佛学的传统,重视历史和考据的学术方法。而以太虚大师为主导的一系则比较开放、宽容,在继承印度传统唯识学的同时,又肯定和捍卫了中国佛学(主要是指真常系的天台、华严、禅宗等宗派)的正统地位。在治学方法上,也不太受考据的束缚和影响。当然,这三系也有相通之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熊十力是欧阳竟无的弟子,现代学术界都认为他是新儒家。他所著的《新唯识论》,虽然包含有唯识、法相的内容与思想,但又杂取了禅宗、天台、华严以及周易、老庄、宋明理学等各种学说,重点是谈体用关系,可以说,这不是一部纯正的唯识学著作。
这一时期的唯识学研究,除了以上说的三系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唯识学家值得注意,如章太炎、梅光曦、范古浓、释守培等。至于现、当代,从事唯识学研究的法师、专家也不少,对唯识学的发展与弘扬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比较著名的有北京的韩镜清、四川的唐仲容,以及港台的演培法师、罗时宪、霍韬慧等。
5、唯识古学与今学略说
唯识学上有所谓古学与今学之说。两者的思想存在较大的差异。大体上,在印度将无著、世亲以及继承并推阐此二家的唯识学称为古学,而将发挥、演变此二家学说的称为今学。古学是顺从旧说,今学则是推演衍新说。在十大论师中,一般认为,安慧是古学,护法是今学。在中国,唯识典籍有旧译与新译之分,菩提流之与真谛之旧译属于古学,而玄奘大师的新译则属于今学。
结说
宗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唯识学说是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因此,对于唯识学的不同派系,不同思想,应从论师们所依据的不同经典和思想时代背景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评价。
有关唯识学的问题还很多,也很复杂,如唯识与因明的关系,法相、唯识之辩,瑜珈与唯识,唯识学与《大乘起信论》的关系,以及唯识学在印度和中国衰落的原因等等,都可以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就不多说了。
唯识学的思想理论,在整个佛法的体系中,可以说是最具有思辩性和严密性的一门学说,它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佛教学者的重视与喜爱。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唯识学必将焕发出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不过,在另一方面,唯识学博大精深的经典,过于繁琐的义理和复杂的名相、概念也让许多学佛者望而生畏。因此,在学习和把握唯识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有效借鉴、吸收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诠释唯识学,以适应现代人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契理契机地学习、研究和弘扬唯识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