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怀
任何一种学问都有他自身关心的问题,解决的对象。研究佛教,首先应该知道佛教关心什么?很遗憾,长期以来,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太多的误区。诸如神秘化、鬼神化、来世化、哲理化、学术化等,使得佛教的发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民国年间,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这一理念,虽然带有针对的味道在里边。但却不是他老人家开创的。因为佛法本来就是属于人生的。佛教以人为本,佛陀基于对人生困惑,发心出家、修道,由人而成佛。说法四十九年,也基本上着眼解决现实人生的烦恼和痛苦。因此佛教本来就是属于人生的。以佛法的智慧,去解决社会人生的问题,关心现实人生,这才是佛教的本位。
今天的世界,可能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社会,问题都要多得多。如何以佛法的智慧,解决现实社会人生的问题,这是当今佛教徒应该思考的;也是佛教在新世纪,应该发挥的作用。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人类心理健康、人类对生命、对世界的困惑、社会人际关系、环保、吸毒、道德重建、世界和平等问题,根据我以往的思考,我觉得佛教都有最佳的解决方式。
佛教从创立以来,在千百年的流传中,为解决各个时期的社会问题,曾经发挥过具大的作用。今天港台地区的佛教,在对现实社会人生关怀上,已经以其独特的方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举办各种讲座、传播佛法,启迪智慧,净化人生。创立慈善基金会,救济贫困。针对着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正确的认识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这是今天佛教徒的使命和任务。
佛教教育,不应该停留在纯哲理的思考,或纯学术的研究,应该结合现实社会人生。从解决现实人生的问题出发,去学习、思考和研究。从对自身生命问题的解决,到关怀社会大众,推已及人,民胞物与。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就养成对现实社会人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从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养成高尚人格
讲到人格,似乎让人觉得陌生。这一概念是不是过时的呢?现代人崇尚的是事业上的成就。比如财富有多少,地位有多高,情人有几个,去过哪些国家等等。似乎只有这样才风光,在社会上才受人尊敬。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中,也都倡导:人,应该有高尚的人格。
一个人,人格的养成是无始以来的积累。通常人们是随着自己的习性在生活,因而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格。比如不健康的人格,是不好的生活环境,自身的错误观念,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缘造成的。佛法讲因缘,人格不是天生的,不是固定的,是因缘和合的,是长期养成的。创造一种什么样的因缘,就能养成什么样的人格。
教育如果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那么局限在教室里,是可以的。可是,我们的教学是为做人服务,那局限在教室里显然是行不通的。知识可以从教室里学习,但人格必须通过如法的生活来训练。如法的生活,是一种通往真理的生活;如法的生活,是一种让生命安祥、自在的生活;如法的生活,是养成人格完善的生活。如法的生活,是一种绝对健康的生活。
可是平常的人们,有着太多的问题,太多的缺陷。整个社会充满着贪嗔痴,每个人几乎都是一堆烦恼的组合。以孔老夫子的修养,都要活到七十岁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何况凡人呢?佛经上说:修道如一人与一万人战。可见一个人想要克服自身的烦恼,是何等艰难的事啊!!!
教育培养人才,应该创造一种如法的生活环境。除了上面说到自然的环境、简朴的生活、以及下面将要说到的树立人生的正见等。戒律的生活,是人类获得完善人格,趋向解脱自在,设立的一种最佳的生活方式。依戒律建立起来的僧团生活,是法律平等、财富均衡、思想统一。
戒律中有关于禁止人类恶习流露的规定,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僧团半月半月布萨,用戒律检查自己的身心是否清净,有人犯了错误之后,僧团通过羯磨,帮助你发露忏悔,改过自新;还有针对人心摆脱贪著的许多规定。如法的戒律生活,是塑造培养人才的关键。
每天有相当的禅修时间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许多人都躁动不安的活着。人们不断的寻求种种安慰、剌激、满足,可是这颗心越是向外追求,越是躁动不已。佛陀啊!!哪里才是我们安心的处所呢?
在禅宗里,有一个故事讲二祖慧可禅师,向初祖达磨请教安心之道。《金刚经》一开头,须菩提尊者就向佛陀提出: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可见安心是佛教关心的重要课题。
眼下许多佛学院学生流动性很大,不稳定,是因为不安心的缘故;学生毕业后,不能在一处住上五年到十年,这里走走,那里住住,东看看,西翻翻,不能一门深入的学习,也是因为不能安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