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引导而非灌输的教学方式
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教育的意义在哪里?不了解人性是怎么一回事,不分青红皂白的给学生教育一通,究竟能教育出什么东西出来,往往教育者自己也搞不清楚。
眼下学校的教育,就像寺院煮大锅菜一样,萝卜、白菜、土豆、西红柿通通放在一起,猛煮它半个钟头,然后捞起来。古人说的因才施教在这里是谈不上了。从教育方式上,现在国内大中小学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育似乎只是为了分数、文凭、升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一直都在忙于掌握各门功课的知识,以备考试、升级之用。这种教育对学生的身心,简直是一种推残。
佛教的教育,清末民初以来也引进了西方的学院式教育。目前佛学院的教育,基本上和社会上的教育方式一样,也都采用灌输式的。许多学院虽然都在提倡学修并重,事实上还是以学习佛学文化知识为主。学校课程的安排方式,也与社会学校没什么两样。在一周的课程,佛学课和文化课加在一起,至少有七八门。学生在一天中的学习,一会儿灌输一种内容,学生还没来得及回味,又得去接受新的灌输,呜呼!!!
传统的教育是以做人修身为本,现代的教育似乎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做人这个大前提。所以社会的问题才这么多。学佛是为了做人。佛教的教育,纯粹是一种学做人的教育。自然应该建立在对人的认识的前提上。比如基于众生皆有佛性、只因执著妄想而不能证得的思想。那在教育上,主要任务是启发人们去认识。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许许多多佛性的知识。
佛陀开示的佛法正见。如无常、无我、缘起性空、唯识所现等世间的如实相,是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并非只在佛经上才能找到。在现实人生中,随时随地都存在,只是凡人被妄情所蒙蔽,看不到而已。佛学的教育就是要引导他们去认识。凡人的人性中,有着太多的烦恼,学佛修行是解脱烦恼,这在教育中,就要采取一种针对性的方式。如对多贪众生说不净观,对多嗔众生说慈悲观,对多障众生说念佛观,对愚痴众生说因缘观等。
鉴于目前学院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此次戒幢佛学研究所课程的开设,我们也做了些改进。从总体课程开设的精神上,在预科班的阶段,我提出了三个要求:一对佛学知识的全面了解,二要养成佛法的正见,三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课程的内容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专业课是请各方面的专家法师、学者,集中时间讲授。根据该门课内容的多少,安排三至五周,每周一至周五上午黄金时间开设,连续上完为止,公共课则相应辅助。
每一门课的学习方式,要求老师采用启发性的指导、提示,学生依教材及各种参考资料自学,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讨论该书中重要问题,最后根据自己兴趣、心得,写一篇文章,作为学习这门课的成绩。
结 说
佛教教育不应该跟着社会教育亦步亦趋。佛教教育要继承佛教优良的教育传统,以提升人的素质为根本。全面的培养学生的修证、管理、弘法、学术研究能力,佛教的教育是以契理契机为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吸收现代的学术研究方法,以及现代文明的种种成果,建立契理契机的现代佛教教育模式。弘扬佛法,利乐有情。
2000年3月1日写于阿兰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