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论著精华 >> 各类讲话新论 >>

"国学"断想(2)

分享到:

二、如何认识“国学”

  现在有些人一提到国学,马上想到让小孩读经,穿着长袍马褂上课,穿着汉服唐装祭孔,这实际上真是把国学完全做歪了,假如我们文化里还有好东西的话,那是它的核心价值中还有超越时空的内涵,值得借鉴和继承,而决不能迷恋其“骸骨”,企图通过形式上的复古来面对现代生活的挑战,所以,在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怀着忧患意识来反思传统,真正挖掘传统中的好东西。“国学”是个好东西,这一点恐怕很少人会否定,事实上也没有人能否定。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学”如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它的软肋,也有它的局限性。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国学”依旧昌盛的清代后期,偌大的中国怎么会在“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侵略面前,被动挨打,几无招架之力,留下极其屈辱的历史一页!

  说到底,“国学”的不少内涵有的本身就是落后腐朽的,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这种情况,在号称“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中同样有鲜明的反映。如它公然鼓吹“因粮于敌”、主张“掠于饶野”“掠乡分众”,这就是战争中的“抢光”;又如它提倡在战争中对敌方实施“堕其城、毁其国”,这也有“烧光”“杀光”之嫌。无怪乎曾有人称孙子是战争中推行“三觉”政策的“始作俑者”,话虽然说得有些刻薄,但并非子虚乌有,厚诬古人。

  有的本来是正面积极的内容,但随着时空变化,时过境迁,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已无法应对时代的挑战,而成为了历史的惰性与包袱。譬如《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原始民本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在其诞生的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进步的,但进入近代后,却严重滞后于新型的民主要求了,而它本身是无法顺利完成转型,变“令民与上同意”为“令上与民同意”的。

  另外,以“国学”为主要表现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是知行割裂的,即说的不是做的,做的不是说的。说的漂亮,却往往是幌子,做的残忍,却常常是真实。如《孙子兵法》乍读之下,会觉得它很爱兵,体恤士卒,视如爱子:“视卒如婴儿”“视卒如赤子”,云云,真的是亲切动听,令人神往。但如果你把它看作是孙子的真实想法,那可就太天真、太离谱了。其实在孙子的眼里,士卒不过是牛羊而已,“若驱群羊,驱而来,驱而往”,所以,可以“上屋而抽其梯”,能够“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不存丝毫怜悯之心,只有赤裸裸的敲骨吸髓,还美其名曰“慈不掌兵”。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绝对不是只有其美、没有其恶的纯粹事物,在它的身上,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同样交织在一起,我们既不能因它存有糟粕而一概抹煞它,但同样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拥有合理的内核而一味拔高它。科学理性、一分为二永远是我们对待“国学”应有的立场与态度。在“国学热”蓬勃兴起的今天,我们对“国学”多一份冷静、多一点客观尤其显得重要,注意避免因弘扬“国学”而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与粉饰,为维系定见而虚幻想象。

  事实上,伴随着国学热的迅速兴起,担心也随之而来,一种就是对于国学的热情究竟能持续多久有担心。强调“心态不要太功利”,要汲取国学里真正有价值的精髓,而且“不要指望它永远都是高潮”。国学发展的前景就是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当中让自身变得更厚实,面向世界。另一种担心,也是更为严重的,即忧虑在称道“国学”的同时,忽略或淡化“国学”的负面因素,造成封建残渣的泛起。这也许是“杞人忧天”,但古人说得好,“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宁可把问题看得严重一些,也不能高枕无忧,忘乎所以。所谓“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时候,保持清醒头脑有利无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