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网络文章,叫做《同为出家人:大悲寺和少林寺的对比》,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两家佛寺的不同特点。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一篇有关宗教的帖子,慢慢地竟引起了以新华网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关注,并在新年之后达到高潮。仅在网易论坛,9天之内的点击量就近百万。海内外所有的大型汉语门户网站都发表了相关文章,许多纸媒也直接介入。大众对佛教发展走向的巨大关注令人惊喜有加。
该文章的核心是:辽宁的大悲寺,僧人穿百衲衣,不捉金钱,日中一食,每年行脚一次,露宿野外,托钵乞食,不化缘,自己修路建寺,不设功德箱,上香免费。僧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大部分是大学生,出家前有医生、记者、工程师、画家等。“这里很多僧人燃指供佛。有一位僧人燃掉了整个食指,骨头烧裂,骨髓喷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少林寺僧人衣着华丽,为手机开光,接受政府奖励的豪华汽车,保洁员打扫卫生,兜售昂贵的巨香,在寺院上网,等等。
同是信仰佛教,僧人的差别咋那么大呢!网友的跟帖总数当以万计,五花八门。批评、否定乃至咒骂少林寺以及进行人身攻击的帖子占了更大比例,对于大悲寺,则多是叫好之声。有的文章则进一步提炼主题,质问“谁是佛教的正统”。而在网易展开的“你觉得当代僧侣应该融入现代社会吗”的调查中,根据《新快报》记者乔麦的统计,在71185位投票者中,近95%的网友认为“僧人应静心修行,不应积极入世”,仅有2.66%的网友认为佛教应该与时俱进。
一叶知秋。一篇有关宗教的网文迅速走红,使宗教问题罕见地走进大众舆论视野,引发数亿网民的眼球和键盘,是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最新反映。经过30年不屈不挠的改革开放,中国民众终于从关注经济政治等物质、制度文明,进入到对以宗教信仰为代表的精神生活的重视。而这篇文章对两家佛寺的描述和评论,以及网民反映出的倾向性,则是中国当代宗教的两大基本特性——保守性与开放性激烈博弈的生动体现。
中国当代宗教的保守性倾向
“保守”一词,在这里取基督教徒所常用的保持、守住之意,绝无贬义。宗教的保守性,指在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等方面,强调教义的原初意义和宗教的终极价值,维护传统体制,提倡传统实践方式,侧重戒律与修行。
保守性是中国当代宗教的一个普遍特性,在各大宗教中都有鲜明的体现,是理解中国当代宗教特质的重要门径。
就佛教而言,最近20多年,几乎所有强调戒律与清修的佛寺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山西五台山的普寿寺,最为强调戒律,比丘尼在此学习的期限为6年,头4年专修戒律,生活清苦,要求严格。或许一般人会认为这样的道场太苦了,没有人会喜欢,但事实上普寿寺在短短10年内,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3间茅棚几位僧人,一跃而为清静庄严,常有600人同时修行的大道场。与此类似,福建的平兴寺、浙江的多宝讲寺等许多强调清修的道场,虽不为世俗社会和大众媒体所熟知,但都有很快的发展,在佛教内部拥有极大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佛教界内部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寺院积极入世,通过现代手段弘扬佛法,展示传统文化;另一部分寺院则恪守传统、严守戒律,认为寺院过于世俗化有可能导致戒律松驰,信仰淡化以致会有损佛教的庄严形象,削弱佛教自身的神圣性。
在当代中国保守性宗教思潮不仅表现在佛教方面。在基督教界,有人试图降低与社会的张力,但倡导的“爱的基督教”理念,受到许多基督徒特别是几乎所有家庭教会信徒的抵制,他们认为将爱作为基督教核心理念,弱化了基督教的独特性,将危及基督教的独立存在与发展。在天主教界,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在伊斯兰教界,最近20来年新修的清真寺,大多一反明清之后的汉地清真寺风格,而多为中东式的建筑格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代表伊斯兰教的本性。
依据宗教学理论,保守性思潮一般出现在宗教复兴时期或改变信仰的宗教徒之中。中国当代宗教之保守性倾向源头何在呢?
最基本的原因,或者说内因,是当代中国的宗教徒绝大多数为新皈依者。这一信众的人口结构,为保守性思潮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当代中国宗教徒主体的中青年教徒,都是在“文革”之后皈信的,或从无信仰转为有信仰,或由世俗信仰转为宗教信仰。宗教转信者一般都会付出很高的代价,在政治生命以及社会生活中付出了牺牲,特别对于那些专业教职人员而言,他们由此失去了在世俗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宗教身份具有高度的自尊,极力维护其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神圣性,潜在地以此作为其世俗社会牺牲的补偿。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在与政府及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协调中,中青年一代的教职人员往往更容易宁折不弯,更容易产生排他性与对抗性,反而是老一代的信仰者可能更为宽容和从容。
最近30年来,保守性教派的增长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这构成了中国当代宗教保守性思潮的外因,对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影响尤大。从美欧发达地区的宗教发展看,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保守性的教会不仅不会衰微而且会增长。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大众,对失业等社会问题的忧虑代替了古人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宗教需求将一直存在。而在消费宗教的过程中,现代人更喜欢并接受保守性教会的严格要求,与其日常生活的差距越大,吸引力也越大。相反开放派的宗教,或许就因为其与世俗社会过于接近而失去魅力,缩减其市场份额。美国保守性的基督教福音派的持续增长概源于此。
由此谈到大悲寺,从网上发布的资料看,完全可以用上述理论予以解释。以医生、记者等专业工作者组成的僧团,更喜欢保守一些、传统一些的教会是完全正常的。一般说来,出家前的社会地位越高,为出家所付出的代价会越大,就越需要在宗教中得到补偿。这种补偿需求是促进其保守性的重要动力。如果他要享受世俗的欢乐,就失去了出家的必要;既然出家了,就要过一种与过去不同的生活。在一定阶段,这种思想达到高峰之际,就会出现烧出骨髓以表达虔诚等极端现象。在世俗人面前,这类出家人要表现出:“我和你是不同的!”在其他教派面前,其心态是:“我比你虔诚,我才是最正统的!”
对于一般信众乃至大众而言,他们对宗教团体的崇拜是与自身的宗教期望密切相关的。在他们想象与期待中,宗教团体的生活应该是与世俗生活截然不同的。这种差距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就对信众越有吸引力。普寿寺曾经组织过一个100人的短期居士培训班,结果有1500多人报名。柏林禅寺曾经举办以企业家为主体的“生活禅加油站”,在周末让老板体验佛教生活,有人在打扫院子时痛哭流涕,因为已经10多年没摸过扫把了。这种宗教心理状态,可以解释大悲寺何以会受到活跃于网络的社会阶层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