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论著精华 >> 近期论文新见 >>

中秋节的主要内容源自印度

分享到:


   中国的中秋节不是宗教节日,它在民间的主要内容是家人团圆。从文化发生学的意义看,作为民俗的“团圆节”,一与农业文明有关,二与汉字思维有关,三与儒家的家族伦理有关,四与历史渊源有关。但是,这些因素不足以形成这样的一个大节日,故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究中秋节的宗教、文化根源。   要挖掘出中秋节的宗教色彩,首先要看中国的“月亮文化”有哪些。中国古代赋予了月亮许多传说,但最重要的是“玉兔”与“嫦娥”,而这两者都与印度有关。月亮上住着兔子来自印度的古代经典《梨俱吠陀》。古代印度,有一个关于月兔的故事,大概说,一只有善行的兔子,因为不能取得肉以供天帝的需求,便毅然投身火里,成了焦兔,天帝把它放到月亮里,以昭示他的高行。这个传说,在唐代曾被收录在一部佛教经典的类书里。

   根据学术大家饶宗颐的考证,灵魂“不死”渊源于古代印度梵典的amrta一词。而“不死”,就是无所谓“死”与“不死”,其情状如同泰初,即“无阴无阳(无日月之指)”。有阴晴圆缺的月亮能够死而复苏,所以代表“不死”。屈原的《天问》里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其意的最早渊源只能是印度。

   除了这个兔子传说之外,记录嫦娥故事的最初文献是《淮南子》,其上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姬(嫦)娥窃以奔月”——而所谓“西王母”,就是民间所说的“王母娘娘”。“西王母”最早出现在《穆天子传》中,至少与“西方”有关。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至少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中国的古文明与印度有关。对月亮(月神)的祭祀,与灵魂“不死”有关,即与印度古代文明有关。

  现在的中秋节吃的“月饼”,最早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以上的核心内容,在马王堆汉墓的帛画天国部分得到了集中体现。中国文明的很多成分,其记录已经几乎消失怠尽。但实际上中国远古文明异常开放。现在遗存的神话传说,因此成为了考证历史的难得资源。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中秋节的主要内容——信仰和表现形式——都来自古代印度文明,因为“胡”之文化基本上同样来自印度。所谓“民俗”,往往取其最简单的部分,因此得以流布。

   本文的结论是,节日往往与族群的信仰有关。但遗憾的是,在中国传统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将这种信仰予以排除,最终剩余的只有物质文明的部分。月饼,我们谁都知道,要在中秋节的时候去吃,但是月饼之中的文明成分,我们往往弃之不顾。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共同弊病。在这些节日里,我们看到了欢乐,但是却无法体会到悲悯。

   因此,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中,我更喜欢“鬼节”。中国人对于灵魂的追求太少了,这在几个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灵魂“不死”尽管不一定“科学”,但是它却给予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精神激励。

   (此文系酒后乱写。希望得到方家批评。)应该交代的是,中国文明并非独立起源,它来自古印度,包括中西亚、近东的古代文明,都来自古代印度。这个传播的痕迹正在逐步被人们发现。

   此文无意纠缠于历史,而是指出,节日与集体有关,与信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