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论著精华 >> 近期著作新论 >>

站在佛教理论的珠穆朗玛峰上

分享到:
 

  首先,我要祝福有缘读到多识仁波切“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书系(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人们有福了!仁波切在代书系总序中说的十分真切:“现代海内外的许多人,因学统传承断代,重新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在原始经典上进行盲人摸象式的摸索研究时,有缘能够遇到藏传佛教这样高的起点,以把握佛法精髓,免走几千年弯路,实在是一种非凡的福分。”更有一层深意,在藏传佛教的喜玛拉雅山前,得遇仁波切的“爱心”指点,引领学人站在佛教理论的珠穆朗玛峰上,高屋建瓴地一览佛教理论的基本构架,也是非常稀有难得的机会。

  书系的《编者后记》这样写到:“20世纪末起,藏传佛教在海内外广泛传播,信仰及研究者空前增多。但由于语言和文字的障碍,能得到纯正、清新的藏传佛教甘露法雨的机会和途径少之又少,社会上大量流传着传假佛法、假藏密的许多‘佛学家’及其书籍,而真正具备教法真传,有修证、体悟和传法资格的人及其著作却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仁波切悲心高悬,应时而出,为破除邪见、拨开笼罩在汉地佛教界及佛学研究者中间对藏传佛教的诸多迷雾,以《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一书,开始了不断的著述、讲解和译介佛经的工作。仁波切的著作依其对佛教义理及经典解说的纯正、精炼、清澈以及贴近华语世界的通俗的方式,为人们所称道。他对经典的翻译,语言精确优美、诗意盎然且具有现代性,在佛教界独树一帜,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和进入佛教世界的全新大门。”这样,仁波切的著作被誉为“目前有关佛教哲学、佛经解读及藏传佛教知识最权威、最经典、最畅销的读本”,“华语世界研读、学修藏传佛教的必备之书”,就是理所当然、势所必然的了。如此说来,我怎么能不为有缘拜读仁波切著作的人们祝福呢?!

  拜读仁波切的“爱心”书系,先读《佛教理论框架》不失为明智而正确地抉择。《框架》高瞻远瞩、层次井然、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全书10万字,共三章。第一章为目标体系,简明介绍了人天善果、二乘罗汉果、无上佛果的情景。第二章为修道体系,在强调理论的先导作用,指明了与目标相应的道路的前提下,分节阐述了下士道修行重点、中士道修行重点、上士道修法重点的显宗部分和成佛捷径金刚乘要义。第三章为基本理论体系,扼要阐释了二谛论、佛心论、无我论三大佛学理论的深刻内涵。认真拜读,深刻领会,就会在学人的思想意识中建立起佛教理论框架的“金字塔”,成为今后继续学修的灯塔。正像该书封面设计象征的那样,茫茫大海上,漂浮着一只航船,航船前一个佛法的金轮闪闪发光,图画上方的一行字点明了这本书的主旨:“超脱生死苦海的航海图和指南针”。

  连日来,我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把《框架》读了三遍。消化、吸收之后,感到有如下四点收获:

  一是站稳一块基石。这块基石就是业报因果理念。这是全部佛教理论赖以建立、所有佛教学人得以理信的根本立足点。诚如多识仁波切所论:“用宇宙万物的因果自然规律解释人类的善恶道德行为和苦乐遭遇,是佛教的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这一特殊因果规律的认识和因果理念的建立,对于佛教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仁波切还说:“作为佛教圣殿基石的业报因果理念,如果在理论上不能成立,思想上得不到确信不疑,对佛教的一切信仰都等于失去了根本立足点。因此,对佛教的认识和立信要从认识业报因缘开始。”有鉴于此,仁波切在书中对于业报因果规律做了令我辈学人十分信服的解说。

  二是抓住两条主线。这两条主线就是慈悲智慧。仁波切在书系总序里说:“大乘佛法有总揽全局的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大悲心为根本的方便法门,一条是以性空见为主题的智慧法门。这两个互为前提、相依不离的主要法宝合称‘悲智双运’。佛门中的慈悲和智慧的关系是‘水分’和植物‘种子’的关系,没有慈悲的‘水分’,超世间智慧就像干枯的‘种子’一样不会发芽;同样,若没有智慧的翅膀,慈悲的天鹅也只能匍匐在地上,不能飞向万里晴空。没有智慧不能解脱,没有慈悲爱心也不能成佛。因此,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最大特点是慈悲和智慧的高度统一。”而“爱心”书系正是“悲智双运”的结晶。

  三是明确三级目标。这三级目标就是下、中、上三种人各自的修学内容、标准和要求。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他总结提炼的PMA黄金定律17条里,把“明确的目标”作为很重要的一条列入第二,第一条是“积极的心态”。世界上任何学问、事业、技能、境界的达成,都得确定明确的目标。修学佛法,亦应根据个人的根基、志向、环境等,选择相应的目标,然后勤奋学习,勇猛精进,生生世世,为之努力。

  四是坚持四项原则。这四项原则就是佛教的“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这是区别佛教与外道的四项基本原则。佛教修学者必须始终坚持,毫不动摇。而要提高坚持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应下工夫从理论上钻深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