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论著精华 >> 学术报告新见 >>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哲学的未来(2)

分享到: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哲学发展阶段,可以分三个时期。

  第一个阶 段是导源期。这个阶段提出了好多问题:人类责任、人类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都提出来了。导源时期哲学家们对人和天(包括人对自然)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哲学家说天是不可抗拒的,是最高的命令者;也有的哲学家说人可以胜天。还有人性问题的争论,有的说人性善,有的说人性恶。这些争论都没有确切的结论,但是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代表人物就是孔、孟、老、庄,孔孟算一个大的流派,老庄算又一个大的流派。孔孟更多是从政治和统治阶层方面考论问题,怎么样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老庄注重自然,主张政府少干涉个人,希望个人的思想、行动自由多一些。后来有很多“家”,基本上从这两个主流派生出来的。我有文章讲过,孔孟是代表从政府管理者的立场观察世界,提出方案;老庄从劳动者的角度考虑,怎么样能过得自由一点,不受到政府过多的干涉。后来孔孟代表在朝的方面多一些,老庄代表在野方面多一些。过去中国的知识分子,同样一个人在朝的时候就讲孔孟,被贬官到了外地或者不当官退休了就讲老庄,同时具有这两种思想,像苏东坡、白居易,也在过朝、也在过野。他们既崇孔孟,也崇老庄。

  进一步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哲学进入了第二个时期,奠基期。奠基期是从秦汉开始的,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分立,诸侯国家很多,武王伐纣的时候有800多个国家参加,到了春秋只有几十个国家,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了七个大国,国家之间最后兼并成一个国家——秦。秦朝统治时间很短,继起的汉朝继起,统治时间长一些。

  这个时期中国成为了多民族统一大国,这是顺应时代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因为在战国时期,没有一年不打仗,老百姓不得安宁,战胜的也有损失,战败的损失更大。当时百家争鸣,许多学派提出不同主张。归纳一下这些不同的主张,他们都关心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治天下。当时的天下不是指现在的世界,是指国家,如何把国家治好、管理好。无论是孔孟还是老庄,他们都是在讲自己治理天下的主张,有一些主张强硬一点,有一些主张缓和一点,不过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统一,诸子百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趋势。

  统一以后对哲学有新的要求。秦汉统一非同寻常,因为国土面积太大了,南方从长江流域延伸到珠江领域,北方是黄河领域,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要实行有效管理,怎么把它管好?汉武帝征求把国家治理好的方法,其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应运而生。这种学说认为天跟人是一个整体,人自身就是一个小天地,天上(自然)有的,在人身上也有所体现——人的眼睛代表日月,血脉代表江河,毛发代表草木森林,与天人是相配的。因此人做好事上天会有所反映,人做坏事上天会有所告诫。即使是皇帝,施行的政策好,上天就会有祥瑞,施政不好,上天就有灾难。当时也通过这一学说对统治者的作为有所制约。

  阴阳五行是基于天人感应说法的一套框架。金木水火土,有互相克制的作用,也有互相辅助的作用。金克木,这是从生活经验提炼出来的,金属的刀子可以砍木头,水可以克火,火可以克金;反过来木可以生火,火可以生土,土可以生木。五行相生相克的知识作为一个框架,可以推广解释其他现象。比如说中医用阴阳五行的学说来解决治病的问题,人的脾胃属土,肝属木,肾属水等等。还有朝代的更替也是用五行来说明的。秦朝五行占水,接下来的汉朝就把自己作为土的象征,土可以克水,水来土掩吗。而且颜色也不一样,秦朝上朝以黑色为尊贵,汉朝则以黄色为尊贵。这个体系从汉朝一直到后来很长的时间解释人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给现实提供一个框架或说明。今天看来这种说明很粗糙,也不科学,可是在当时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它能够解答问题,成为一个体系。阴阳五行学说被董仲舒建立以后,长期影响着社会,这是现实社会的产物,当时的现实社会需要这么一个哲学,这个哲学可以解答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这是第二个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成熟时期。中国统一以后,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了,战国时期的弊端没有了,生产可以稳定了,像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河如果发生灾难,可以全国统一治理,外来的侵略可以全国组织力量抵抗。像长城,可以动用全国的力量兴建,这样物质建设、精神建设都取得了跨越。从汉朝开始,国家开始兴办学校,还开辟了丝绸之路,对外交流使人们眼界扩大了。但是从秦汉到宋朝,威胁统治的问题不是出自下层的老百姓,而是出自上层统治者之间,不断发生宫廷政变,这时还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统治制度和体系。从宋朝开始,哲学需要进一步为巩固中央政权服务,所以对人类社会的地位、国家的职能考虑得更多、更周到。比如说《四书》、《五经》中,《四书》比《五经》的内容浓缩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加起来不到3万字。这就说明我们的哲学慢慢自《五经》集中到《四书》。

《四书》中的《大学》特别强调教育的三个主要原则,一个是明德,一个是新民、一个是止于至善。完善你的人格,造就一个完整的人。有八个详细的条目,从格物开始,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内心的修养,推广开以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内部到外部,使整个社会有一个框架。《大学》给从天子到老百姓都摆正了 地位,制定一个制度,这个变化是宋以前没有的。从宋以后,《大学》从上到下的中心思想,一个是忠,一个是孝,这两个观念深入千家万户,如果你不忠不孝,在社会上就没有立身之地。客观上这是适合于封建社会的要求,能稳定封建社会的秩序。忠孝两个观念是中国社会自秦汉以后一路强调下来的,这两个关系轻重有点变化。在汉魏以前,孝比忠的地位更重要一些。管仲参加战斗时经常打败仗,不是他没有勇气,而是家里有老母要照顾,不能拼死一战。可见那个时候,忠与孝相比,孝更重要。后来忠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当忠孝产生矛盾的时候,孝必须让位于忠。这也说明国家越来越集权。在汉唐的时候,君臣是坐而论道,都是坐着讨论问题。到了宋朝,宰相以下包括宰相没有坐着的。朱熹当过皇帝的老师,他老是发议论,皇帝不喜欢他,给他写了一个客气的指示,说你年纪大了,讲课也很辛苦,你以后就别来了,就辞退他了。到了明清以后,君臣会面时站着都不行了,臣要跪着,跪着就不是讨论了,就是听命令。所以君权更集中,哲学进入了最后的停滞时期,这个时期国家比较统一,综合国力比较强,可是从明朝中叶以后,科学已经开始停滞不前,以前中国的科学是世界领先的,宋以后就开始停滞了,到明以后天文历法日食月食都算不准了,西方的科技开始超过了我们,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