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关怀 >> 道德教化 >>

佛教礼仪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3)

分享到:
[15]佛告诫善生,这四种“怨”应该远离,而不应该亲近,正像长行后的偈颂中所说的:“此亲不可恃,智者当觉知,宜速远离之,如避于崄道。”

   佛在说明“四怨”不可亲近之后又提出可以亲近的“四亲”。经中说:“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接着,释迦牟尼佛又对这四种“亲”的好处逐一进行了解释:“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利益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16]偈颂对此做了总结:“制非防恶亲,慈愍在他亲,利人益彼亲,同事齐己亲,此亲乃可亲,智者所附近。亲中无等亲,如慈母亲子,若欲亲可亲,当亲坚固亲,亲者戒具足,如火光照人。” “止非”、“慈愍”、“利人”、“同事”包含着丰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体现了释迦牟尼的人际和谐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释迦牟尼对六方礼拜做了重新的解释,突破宗教礼仪的神秘思想,赋予宗教礼仪人性化生活化的内涵。具体来说,释迦牟尼把六个方位的礼拜解释为对六种人的敬仰。经中说:“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17]这样,就把对方位的礼拜转换为对六类人的礼拜,而对六种人的礼拜最终还是归结为对这六类人的敬仰与现实的关照,而六类人也应该相应地爱护敬仰自己的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礼拜东方就是礼拜父母,礼拜父母就应该孝敬双亲。经中说:“东向拜者,谓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勅令奴婢,时作饭食,三者不益父母忧,四者当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师治之。”子女应该孝敬父母,父母也应该妥善履行其爱护教养子女的任务,释迦牟尼也是通过五个方面来说:“父母视子亦有五事,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四者当早与娶妇,五者家中所有当给与之”[18]

   礼拜南方就是礼拜师长,礼拜师长除了恭敬师长之外,还应该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报答师恩。经中说:“南向拜者,谓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者当敬叹之;二者当念其恩;三者所教随之;四者思念不厌;五者当从后称誉之。”与此同时,“师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当令疾知;二者当令胜他人弟子;三者欲令知不忘;四者诸疑难悉为解说之;五者欲令弟子智慧胜师。”[19]

   礼拜西方就是礼拜丈夫,礼拜丈夫就应该忠诚于丈夫,而丈夫也应该尊敬爱护自己的妻子。经中说:“西向拜者,谓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另一方面,丈夫也应该善待自己的妻子:“夫视妇亦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邪畜传御。”[20]

   礼拜北方就是礼拜亲属朋友,礼拜亲属朋友就是善待他们,帮助他们。经中说:“北向拜者,谓人视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之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难;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21]这五种行为准则是朋友之间、亲戚之间的相处之道,饱含着尊敬、向善、襄助等待人之道。

   礼拜大地被引申为奴婢与主人之间的关系。经中说:“向地拜者,谓大夫视奴客婢使,亦有五事:一者当以时饭食与衣被;二者病瘦当为呼医治之;三者不得妄挝捶之;四者有私财物,不得夺之;五者分付之物当使平等。奴客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一者当早起勿令大夫呼;二者所当作自用心为之;三者当爱惜大夫物,不得弃捐乞匃人;四者大夫出入当送迎之;五者当称誉大夫善,不得说其恶。”[22]

   向天礼拜被释迦牟尼佛解释为一般人对沙门道士的尊敬。沙门道士是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对待这些人应该从五个方面进行尊敬。经中说:“人事沙门道士,当用五事:一者以善心向之;二者择好言与语;三者以身敬之;四者当恋慕之;五者沙门道士人中之雄,当恭敬承事问度世之事。”与此同时,“沙门道士当以六意视凡民:一者教之布施,不得自悭贪,二者教之持戒,不得自犯色;三者教之忍辱,不得自恚怒;四者教之精进,不得自懈慢;五者教人一心,不得自放意;六者教人黠慧,不得自愚痴。沙门道士教人去恶为善,开示正道,恩大于父母。”[23]

   由六方礼拜转向六种社会关系,释迦牟尼把一种纯粹宗教性的礼仪扩展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从而使宗教性的礼仪升华为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对神秘对象的礼拜变成了六种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相互促进。这六种社会关系涉及到父母、夫妻、亲朋、师生、主仆以及一般人与知识分子等多重关系,基本涵盖了现实社会中的主要社会关系,既是构成社会机体的基本要素,也是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由六方之礼所引发的这些伦理规范,尽管包含着一些古代社会的浓厚印痕,但宏观上来看,依然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借鉴,值得我们系统整理,谨慎升华,努力弘扬。

 



* 广东省惠州市礼佛禅寺学术研讨会论文